第二百八十一章 只剩一声哀叹(3 / 4)

人关注的。开公关公司以后的要价就越贵,生意也就越红火。

他们之所以有类似的选择可不光是米国为了避免贪污**的出现为他们找的财路,主要是这些人更加近水楼台,起码这群人比任何一个公司里的人都了解评审团队的喜爱,知道那些人是不用游说的,那些人是应该游说的。

哈利斯隆跳过了游说法案的由来,也没说游说的时候在游说‘政府、议会、慈善机构、非盈利机构’的时候必须在游说法案的严厉监管下进行。他认为跟邵英雄说这些完全没必要,这些他可以操纵,只是在大体上告诉邵英雄是怎么回事就行。

自此。邵英雄眼前才彻底展开了奥斯卡的样貌,整个好莱坞也在他眼里越来越清晰。

首先是公关公司,谁都知道公关公司在好莱坞最重要的工作是游说奥斯卡评委,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只能一次游说两个人。一次评选要游说一千人之众。只是公关公司却不是什么单子都接的,一个从没接触过的土豪突然间找上门来要求公关公司帮他拍的电影拿奥斯卡,哪怕是不用给任何保证的尽力而为会被踢出门去。

还真不是公关公司不爱钱,而是一个圈子有一个圈子的规则,一个好莱坞艺人由公关公司和经纪人公司两方面支撑,就像是两条腿,公关公司和艺人之间的合约是要夹在经纪合约内的,平常没什么事的时候。公关公司会一直关注艺人,帮你写写影评。做做媒体上的形象工作。一旦你拍出好片子了,也肯舍得花钱砸奥斯卡的时候,他们就会变成排头兵。

没什么事的时候他们只收艺人700010000美元一个月,这笔钱用在哪了?很简单,在好莱坞买软文宣传是一种习惯,这里说的买并不是重金砸过去的一锤子买卖,那叫贿赂,抓住是重判的,那么这个时候‘买’字就换成了圈里人都明白的‘围’字。平日里举办派对邀请需要围的人参加、没事的时候吃饭联络感情、雇佣评审团队某人的妻子到自己公司工作,这些都是‘围’要付出的,这笔钱自然会放在艺人头上,无论你是艺人还是导演,和哪家公关公司联系,这些钱肯定是你出。

尤其是在2011年茱莉亚罗伯茨在自己家里举办了私人派对邀请多位评审参加以后,好莱坞修改了游说规则,不允许艺人亲自参与到游说过程中,必须通过公关公司的时候,这笔钱开始疯狂上涨,现阶段还在700010000美元一个月,2011年以后最高的公司已经涨到了50000美元。好莱坞也是没办法,既要放着艺人和评审权力互换的许诺今年你选我、明年我选你,又要用6000名之众的评审防止因为游说有人操纵奥斯卡,简直就是又怕老婆太漂亮招蜂引蝶、又怕媳妇太难看主动红杏出墙,反正怎么着都不舒服。

真到了奥斯卡评选季,也就是每年的十月以后,公关公司接到单子的时候又开始忙碌了,先要把围好的影评人、媒体都用上,在两边的《时代杂志纽约、洛杉矶发表各种鼓吹文章,又要大肆买广告,买杂志封面、封底。因为影评人和媒体的软文就算写了也未必产生多大的效用,封面和封底能保证更多人看到,所以,那笔钱都不能省。

等忙完了这头,终于可以开始忽悠评委了,两人一组陪着评委进行‘私人放映’,在陪着看‘私人放映’前,得筛选出摇摆的中间派,然后才进行忽悠。这笔花销目前在好莱坞的价格是3000美元一场,比如曾经竞争最激烈的《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不可饶恕和《闻香识女人、《与狼共舞和《人鬼情未了、《英国病人和《冰血暴、《莎翁情史和《拯救大兵瑞恩,这些影片在争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时候,都是前者胜出了,但是,绝对不能说他们的胜出是质量上彻底超越了后者,而是游说公司产生了巨大能量。

其实奥斯卡给评委组准备了影厅,只是影厅内只有1062个席位,6000名评委中的老油条根本不会去影厅观影,去的都是新人,反正奥斯卡会把dvd邮寄到家里,何苦费那个劲呢。这直接造成了奥斯卡准备的影厅时常上座率不超过五层,去的人都是相互不认识第一次来当评委的人。

其中,最佳影片奖是游说难度最大的奖项,在华夏,最佳影片奖几乎被认为是鸡肋,这边的从业人员更在乎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摄像,这是个人奖项,能提高下一部片子的片酬。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直接变成了6000名评委的混合投票,而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等等个人奖项反而是该工会退出的评委投票,不涉及其他行业。

这就造成了游说的难度增加,在个人奖项上,公关公司有可能游说几百人就可以,可是到了最佳影片奖项上,就要游说大量评委,甚至有时候会达到千人之巨。以这个来算账的话,一场私人放映费用是3000美元,一次能游说2个人,游说公司只有举办至少500场以上的私人放映并且每一场都得游说成功才有胜算,光是这笔费用就超过150万美元。

加上各种广告铺底,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邵英雄所说的500万美元打底,纷纷起跳过千万的价格绝对不是吓唬人,而是实打实的在烧钱。

怪不得哈利斯隆说奥斯卡不是艺术类奖项,艺术类奖项哪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