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艺人成辅端(2 / 3)

长安多丽人 废柴煮酒 2264 字 1个月前

,求您救救我!岳父,小婿知错了!您一定要救救我啊!”

见刘坤不为所动,他又青筋暴露地向着后院扯着嗓子大喊:“蓉儿,你出来!蓉儿,一日夫妻百日恩,你好狠的心啊!就这么眼睁睁看我去死···蓉儿!我错了!蓉儿,你救救我!”

两个衙差当着刘家人的面把王六郎的嘴又给堵了起来。

“辛苦二位了!”刘绰客气道。

“刘学士客气了!不瞒您说,上头吩咐了,我们一路上都不能让他多言语,绝不能一路给您扬名!”

“了然了然!”刘绰笑道。

“那我们这便上路了!”

王六郎被押走了,刘家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而刘蓉生病了。

“哎,毕竟是多年的夫妻了。谁能想到是这样的下场。”曹氏心疼叹道。

“没关系,阿娘,这几日饕餮楼的事我帮着照看。”刘绰道。

“照顾大姐姐的事,就交给我好了!”刘娴也主动道。

刘绰一到饕餮楼,钱掌柜的立时便迎了上来。

“东家,你可来了!刚才东市署来人说,以后商税由十抽一增为五抽一了。”

“居然涨了一倍之多?这是为何?”

钱掌柜道:“非但如此,为了赈济灾民,京兆府下了捐钱令。凡长安商户,每户将半年所得利金捐给官府,违者严惩。”

“半年所得利金?从七月开始算,这也太多了!既是捐钱,捐多捐少,便该自愿。哪有强制分派的道理?”

钱掌柜恭敬道:“东家有所不知,这已然算是客气的了。二十年前,小人还是个在酒楼跑腿打杂的伙计。那年,卢龙节度使朱滔举兵反叛。为解决平叛军费,当时的京兆尹命长安和万年县令向京城富商借钱。规定每个商户除了自己留下一万贯之外,其他所有的钱财都必须‘借给’官府,违者严惩。长安商贾罢市,聚集街头,拦住当朝宰相的马头诉苦请愿。足足乱了三个多月,最后官府才不得不撤销了这个借钱令。没过多久,又开征茶叶、油漆、竹子、木材等商品的商税。到了第二年,又增加了房屋间架税(也就是房产税)以及除陌钱(即房产交易税)。如今,朝廷要用钱,但那些遭受天灾的难民又身无分文,可不就只能从商户身上搜刮了?”

刘绰道:“咱们从来没少缴税款,赈济灾民的钱不是应该从税金里出么?加征也就算了,还要捐出半年的利金?长安城这么多商户加起来,得是多大的数额?”

钱掌柜道:“东家,这半年来,京兆粮价狂涨。七月,一斗米涨至一千四百钱。十一月,钱币贬值,物价狂涨,一斗米是三千钱。现在一斗米已经卖到五千钱了!”

“你说什么?一斗米五千钱?物价怎么会涨成这样?”刘绰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之色,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普通文吏的月俸也不过才两千多钱。这样下去,便是当官的也吃不起饭了啊!前几日不是说,关东各道贡米百万斛(1斛为10斗)运抵长安么?再加上,城中常平仓与正仓里储备着的粮食,应该足以缓解目前的粮荒才对啊!为何现在米价还是居高不下?”

正常年景的价格是米一斗150钱、粟一斗80钱。这段时间来,她要忙的事太多了,刘家吃用的又一直是自家地里产的粮食,才让她对离谱的物价毫无知觉。

“一百万斛?东家,京兆府是在东西两市都开设了粥棚,救济灾民。可您去看看就知道了,熬义仓的粮时,灾民们还能吃饱。现在,那粥稀得跟涮锅水似的,也不顶饿啊!”钱掌柜道。

义仓,又称社仓,是中国古代一种以赈灾资助为目的的民间储粮机构。主要功能是在丰年时购买或收集余粮储存起来,在遇到灾荒时开仓放粮,用以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自然灾害或战乱引起的粮食短缺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安城作为大唐都城,必定有着完备的粮食储备和灾害救助体系,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难道那些贡米都被贪污或者挪作他用了不成?” 刘绰心中暗自思忖着,眉头紧紧皱起。“天子脚下,也敢私吞救济粮,这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东家,您是不知道如今城外头的样子。路边不是饿死的,就是冻死的。”钱掌柜也是一边说着,一边连连摇头叹息,脸上满是忧虑和无奈。

刘绰记得,当年红果就是因为遭了饥荒才被卖掉的。

前世,有那么几个月,她也是有钱却什么都买不到。

可这次,是她头一回直面感受饥荒是什么。

“长安城所有义仓都没粮了?不过一个春旱而已,一季欠收,按理说,光是常平仓、正仓,再加上各地的社仓,粮食怎么也该够了啊!”

“若是有粮,京兆府又何必增税纳捐,搞得民怨沸腾?悲田坊和养病坊里也全都是病人。这些年连年用兵,想必各地仓里本就没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