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洪武余晖(1 / 2)

锦衣长歌 刘可乐 1048 字 1个月前

洪武帝是一个很奇特、充满着矛盾的皇帝。

一方面,他对待官员严苛。动辄上万上万的杀官员,一杀就是一整茬儿。他对待开国功臣更称得上心狠手辣四个字,开国功臣在三十年间被他屠戮殆尽。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勤政、节俭的好皇帝。每日他只睡区区两个时辰,也就是后世的四个小时。且全年之休一天。后世的什么九九六跟他相比简直弱爆了。一件龙袍,他能穿上二十年。

他以仁政对待百姓。无数次减免百姓赋税。他注重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大明开国时,国库收入不过区区四百万石,到洪武三十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三千万石,翻了近八倍。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元末千里饿殍、易子而视的惨象一扫而空。

洪武三十年秋,洪武帝决定北行巡视高邮、淮安一带。

洪武帝乘御舟经运河北行。一路上走走停停,下船着微服遗风问俗、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另他欣慰的是,百姓们虽算不上衣食无忧,最起码能混上一个温饱,不会挨饿受冻。

淮安府郊外。

已是傍晚,洪武帝坐在一棵枣树下。皇

长孙朱允炆陪在他身边。常歌则带着大汉将军们在附近卫戍。

洪武帝道:“淮安是个好地方啊。这儿是鱼米之乡,盛产蒲菜、蜜桃。刘伯温精通风水之学,他跟朕说过,淮安会出一位华夏千古第一名相。呵,当年江南诸侯争霸时,淮安可没有这般光景!遍地都是饿的走不动路的流民。到处都是被恶狗拱食的饥民尸体。孙儿,你知道朕当年为何去了濠州参加红巾军嘛?”

朱允炆道:“自然是为了救黎民百姓脱离水火!”

洪武帝哑然失笑:“错啦!朕参加红巾军的初衷,只是为了吃上一天两顿饱饭!对于一个穷老百姓来说,只要能吃上饱饭,他便可以付出一切!甘愿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上天待朕不簿啊!在濠州,朕娶了你的皇祖母——全天下最贤惠的女人。又结交了一群肯为朕打天下的好兄弟。后来,朕做了郭子兴部的副帅。接过副帅大印那日,朕暗自发誓,一定要让普天下千千万万像朱重八一样的穷老百姓,过上能吃饱饭的太平日子!”

洪武帝顿了顿,又道:“后来朕在义军中渐渐出头,有了自己的人马和地盘。元廷派人来招安朕。

谁不知道造反是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营生?归顺元廷,能够平平安安的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可朕不能那么做啊!因为朕知道,不推翻元廷,普天下的老百姓永远都过不上太平日子!”

洪武帝站起身,眺望着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他目光所及,只有三种色彩,蓝的天空、黄的稻田、红的太阳。这是他花了二十年打下的江山!这是他用了三十年守护的庞大帝国!

洪武帝教导朱允炆:“允炆,你记住,一个皇帝的最高追求,无过于‘天下太平’四个字!为了天下太平,可以用尽一切手段!无论手段是否光明正大!”

朱允炆点头:“孙儿记住了。”

洪武帝又道:“老百姓大过天。高于一切,高于世间万物!你即位后,一定要时时刻刻将百姓放在心头。呵,朕登基之初,犯过一个弥天大错!竟然将孟子牌位搬出了孔庙。因为当时朕不认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朕当了三十年皇帝,才明白过来,孟子说的是人间至理!跟普天下的老百姓相比,社稷算得了什么?君王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即位后一定要将

孟子牌位重新请进孔庙!”

朱允炆道:“是,孙儿谨记皇祖父教诲。”

洪武帝又道:“朕给你留了几个辅国良臣。武将里的耿炳文、徐辉祖、李景隆。文官里的齐泰、黄子澄、远在汉中的方孝孺。还有前面那个,大半生杀人无数,满手脏血的常歌。这些人你一定要重用。”

“至于你的那些叔叔们。能用则用,不能用则舍。切忌,无论大明遇到多大的战事,都不要将重兵交给你的叔叔们!宁王、燕王除外。朕将重兵交给燕王,是为了让他替你守卫北方国门。朕将重兵交给宁王,是为了让他看住燕王。”

“至于朕定下的那些制度,如兴修水利、轻徭簿赋、鼓励农桑、防止土地兼并、军队屯垦,你要坚持施行。”

“你会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而朕,不出意外将会在史书上留下暴君的骂名。朕不在意!朕这些年所做的那些残暴之事,都是为了让你有一个稳固的江山!在史书上留下千古美名!”

这是祖孙之间一次深刻的长谈。洪武帝似乎是在向朱允炆交待后事。谈话结束,他深情的看着自己的长孙。此刻的他不是什么帝国的开创者,不是什

么大明洪武大皇帝。只是一个对孙子充满期望的普通老人。

时光从不留情,一直在飞速的向前跑着。转眼大半年过去。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

乾清宫内。

洪武帝在病榻上不住的咳嗽着,朱允炆陪在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