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第 72 章(2 / 4)

的小兽,零散的院落格局逼仄,一看就不是什么富有的大村庄,周边农田零散,村民多半还是以捕猎为生。

跟在崔仲欢身后的阿虎微微松了一口气。

崔仲欢身上藏着的那“癫症”不敢让刘易尧知道。

阿虎好说歹说才劝他带上那灵药,时时盯着他吃。虽然是药三分毒,可是要是不吃药就会发癔症,路上癫狂起来,他家崔二爷就甭想到河西了。

只是那药要用酒来送服。现在崔仲欢壶里头偷藏的酒已经喝干了,若不能找到村庄,讨得浊酒,就怕再走一段时间,他得当路发病。

马队进入村庄的时候引起了一阵犬吠,在安静的山村之中显得颇为突兀,村头的一间房屋亮起了灯来,一个汉子推门而出,声音中带着瞌睡的朦胧:“你们是哪来的!”

他的话语带着浓重的口音,贺罗托听了两遍才勉强听懂:“我们是镇西王世子的队伍!”

那汉子手里头拿着粗糙的棍棒,一脸的戒备:“你们往哪里头去?”

贺罗托答:“去河西。大哥,可否让我们在村中借宿?”

那汉子住在村头,又如此机警,显然是守村子的人。山村中最怕野兽袭击牲畜,太行山上几乎每个村落都会有这么一两个壮汉,门口挂着锣,一有野兽入村就鸣锣提醒村民追捕。这种人在村中的地位也不会低,只要他肯放行,他们就能进村。

那汉子手里提着如豆一样的油灯,根本照不亮方寸的地,他往前蹿了几步,一瞧:“咋那么多人!不行不行,我们村子小塞不下。”

贺罗托转头看了一眼刘易尧。

倒是尔朱光颇为上道——他在青州做匪兵久了,同这种乡下人打多了交道,对道上的事情熟稔的很。贺罗托虽然对太行路熟悉,却还是端着个虎贲的架子,这帮山民肯吃他那一套才有鬼呢。

他纵身跃下了马背,上前一步道:“大哥,咱们急着赶路,借你的宝地,补点水,休息一夜,明儿一早就走。”

他说的朔州的方言,与这片儿山村的乡音倒是相差无几。

那汉子立刻感觉亲切了起来,抬起手里的油灯往他脸上照了照。

此刻尔朱光才看清楚,那汉子也是个混血,瞧着像是有匈奴血统似的。

魏晋的时候五部匈奴就在太行山这一代活动,盘踞了整个山西。五胡乱华之时各胡族你打我我打你到处乱窜,匈奴人在此间也是一片混乱。直到刘景祖上迁居河西,收拢五部匈奴残兵,在武威立了凉国。

不过很多匈奴别部依然留在了山西未曾离开,譬如他们朔州的尔朱部,虽然一心效忠河西大帐,但始终没有挪窝。

这太行山上出个匈奴混血也不稀奇。

尔朱光便没将这当会事儿,用朔州方言和那个混血汉子亲切攀谈起来,那汉子听得他姓尔朱,又闻护送之人为“匈奴大单于”,立刻松了口。

镇西王世子是谁,他们都不晓得,但是“大单于”还是知道的。

一旁的贺罗托听着他俩叽哩哇啦地说话,只从几个片段之间分辨出来了“匈奴”“单于”的音节,微微变了变脸色。

都说河西只知大单于不知天家慕容,没想到还没到河西,就连河东都没到,遇见的匈奴人就都这样了。他不禁感慨这帮匈奴人怎过了两三百年,竟然还能如此团结。

殊不知当年刘景从河西起兵一路穿过关中打到云中朔州,将柔然往北挪了三四百里,荡平北镇,扫清西北,国中凡是带点匈奴血脉的都以他为荣。“大单于”这个几乎消匿了百年的称呼从此再一次甚嚣尘上。

尔朱光同那汉子说了一阵儿,那汉子便已经从警觉的神色变得松快起来,甚至走到了刘易尧的马前,右手曲起放在胸前歪歪扭扭地行了一礼:“大单于。”

刘易尧虽然只会说龙都的官话,却也能听得懂那“大单于”的音节,心头微微一跳。但他面上不显,只道:“嗯。”

那汉子便指挥着人进村,一边还时不时同尔朱光搭话。

刘易尧没有搭帐篷,而是直接同崔仲欢、刘奕平、阿虎一道宿在了那汉子的房中。夜色已深,那汉子竟然还开了灶,烧了火,给他弄了碗夜宵,毕恭毕敬地端上来,口中连连叫着“大单于”。

这称呼都是一百年前的事情了。自燕世祖灭了北凉,大单于三个字就不存在了,只剩下“镇西王”,刘易尧这辈子还没听人叫过他父亲“大单于”,如今回河西袭爵,也从未想过自己能被叫一声“大单于”。

他显得有些拘谨。

倒是尔朱光习以为常了。

他们这帮匈奴别部在提及河西镇西王的时候都是这么称呼的。

崔仲欢从刘易尧那里蹭了点宵夜,道:“没想到一出龙都才发现,镇西王的声望如此之高。”

尔朱光自豪地解释:“先单于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我们这些匈奴别部虽然在鲜卑人的统治下过了百年,却依然没忘了自个儿的身份,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