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承说完,将满朝文武的表情尽收眼底。
然后,忍不住又叹了口气。
他觉得他登基这一年半,叹息的次数,恐怕比当皇子时十几年时间加起来还多。
他就不明白,他明明是大权在握的少年天子,怎么就过得如此憋屈。
太后垂帘听政,朝中权臣弄权,边疆军权旁落,王朝倾塌在即
这些少年天子该经历的事情,唯一和他沾边的,也就只有边疆军权旁落这一点。
甚至这一点都不算
因为赵庸没有谋反之意。
只是他单纯的无法容忍大夏的三州之地被外姓人占据,所以强行将谋反的帽子扣在了赵庸头上。
仅此而已。
明明那些理论上会束缚他手脚的事情,他一个都没有遇见。
可偏偏,他这个皇帝就当得很没劲儿。
照理说像他这样接手了一个强大帝国的少年天子,应该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逮谁灭谁才对。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不对,事情不该是这样的。
但事情就偏偏变成了这样。
让他束手束脚的同时,也失去了判断的能力。
或许,他不适合当皇帝?
在心里自问了一句,他又叹了口气,旋即有些无力地点名问道:“曹相,萧尚书,你们二位,一位是我大夏宰相,一位是我大夏的户部尚书,都是我大夏举足轻重的柱石之臣,二位爱卿,可有什么对策?”
被姜承点到了名字,曹恒和萧至道只得走到大殿正中,朝姜承拱手行礼。
曹恒是国相,位列六部尚书之上。
行完了礼,他率先出言道:“陛下,臣窃以为,张尚书与赵国公之论,皆是老成谋国之言,不管依照谁的意见来做,都不算错。”
曹恒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姜承略微蹙眉道:“那曹相以为,该如何抉择?”
见姜承已经没了和他打太极的心思,曹恒默然一瞬,缓缓道:“如何抉择,臣不敢妄言,但京营,确实不能妄动。”
曹恒没有直接说赞同哪一方的意见,但一句京营不能妄动,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京营,是太安城最后的防线,也是保证大夏全境安稳的底线。
哪怕其他战火四起烽火连天。只要京营还在,太安城还在,大夏就还是大夏。
这是保证大夏统治的基础。
因此,曹恒也赞同徐兴海的意见,不管怎么应对,不动京营,这是底线。
听出曹恒的言外之意,姜承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旋即转头看向老臣萧至道,问道:“萧爱卿以为呢?”
户部尚书萧至道,乃是大夏三朝老臣,论资历,恐怕只有荣亲王姜兴复能与之相比。
他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已经待了至少十年,十年时间,大夏的财政从未出过岔子。
这也是为何姜承在点名曹恒时,还要点出萧至道的原因。
无论怎么迎敌,大军开拔都需要后勤粮草,绕不开户部。
萧至道听见姜承发问,则是侧过头默默的打量了曹恒一下。
半晌之后,他开口道:“陛下,老臣已经垂垂老矣不堪驱使,臣恳请陛下允臣致仕。”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一愣,就连曹恒都下意识的回头,眼中满是震惊之色,姜承更是倏地起身,一脸难以置信。
“萧爱卿此言何意?”
萧至道有些黯然地重复道:“老臣,恳请陛下允老臣致仕。”
“致仕!!”
姜承喃喃自语,脸上满是不可思议。
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萧至道竟然会在这个时候撂挑子不干。
他有些难以接受,忍不住询问道:“此时正值国家危难之际,萧卿何故弃朕而去,莫非是朕不成器,不值得萧卿辅佐吗?”
萧至道摇头道:“陛下英明果敢,远见卓识,弱冠之年,便已具明君之相,当然值得辅佐。”
“那萧卿为何要弃朕而去,莫非以为朕是桀纣之君?”
姜承再问,直至现在,他仍旧感到震惊。
萧至道回道:“陛下待人宽厚,广开言路,虽年少却机敏睿智,颇肖太宗先皇帝,自非桀纣之君。”
“萧卿,你”
“陛下,臣今年已经七十有三了。”
姜承刚刚开口,便被萧至道打断。
他取下乌纱,一脸黯然地指了指自己满头白发,老态龙钟地朝姜承躬身道:“陛下,臣四十岁辅佐太祖,历经天监一朝九年,四十九岁辅佐太宗,历经元丛一朝二十三年,再到如今陛下的贞隆年,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了。”
听着萧至道苍老的声音,姜承不由得一愣,下意识的低头。
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