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朝会争论(1 / 2)

世子无敌 以礼河畔 1045 字 7个月前

太安城,正和殿。

正和宫之内,爆发出了一阵阵激烈的争吵声。

礼部尚书张勋站在大殿正中,吹胡子瞪眼的和兵部尚书徐兴海对喷。

“徐兴海,枉你做了这么多年兵部尚书,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都不懂吗?”

张勋瞪大眼睛,眼中怒火升腾,死死的瞪着徐兴海。

徐兴海脸色铁青,怒骂道:“腐儒,愚蠢的腐儒,贫瘠的西北三州能和富裕的辽东比吗?”

“本官不知道哪里富裕,本官只知道西北三州亦是我大夏的土地。”

张勋寸步不让,指着徐兴海的鼻子骂道:“本官本官今天就把话撩在这了,谁敢言从西北撤军,谁就是大夏的千古罪人,还请陛下与诸位同僚见证。”

“你”

“不可理喻。”

“简直不可理喻!”

“照你这么说,难道辽东就不是我大夏的土地了?”

徐兴海怒极,偏偏论嘴皮子,他一个武将出身的兵部尚书,又不是张勋这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的对手。

“本官说了,支援辽东的大军,尽可自关中调集。”

张勋大袖一甩,冷声道:“先帝在位时,我大夏南征北战,亦未左右支拙,如今怎地就不行,试问赵国公,道理何在?”

张勋话音刚落,站在文官首位上的曹恒便不由得脸色一变,旋即眼中闪过一抹恨意。

张勋这句话,明着是在质问徐兴海,实则指桑骂槐。

毕竟大夏能不能多线作战,本质来说,还得看国库是否充盈。

而国库里的钱怎么用,用到哪里,都得过他这位帝国大管家的手。

这已经是相当于公开质疑他的能力不如杜乔了。

他付出了那么多,甚至连名声和家族都抛弃了,才终于坐到这个位置上。

张勋竟然敢公开质疑他,他焉能不恨?

与张勋相对而立徐兴海也是一愣,而后不由得眉头紧皱。

他当了这么多年的兵部尚书,政治智慧自然不低,至少张勋的言外之意,他还是能听出来的。

听张勋这意思,是要在这个时候内讧?

同时,龙椅上神色淡漠的姜承也瞬间睁开了眼睛。

只是他的反应与曹恒和徐兴海都不相同。

他揉揉脸颊,暗自轻叹口气,一张略显憔悴的小脸之上尽是疲惫。

自从北元进犯辽东之的消息传回太安城之后,关于此事该如何处理,朝堂之上已经争论了好几日,却仍旧没有得到一个令众人都满意的结果。

主要是朝臣们分成了两派,两派人又各执一词,让他难以抉择。

这两派人,分别是以礼部尚书张勋为首的文官派。

文官派主张自关中调集大军北上迎敌。

他们主张两线开战的理由,则是如张勋所说,大夏不缺少多线作战的能力和经验。

另一派则是以赵国公徐兴海为首的武将派,主张调集西北三州的大军回援。

他们主张让陈雉回援山海关的理由也很简单,便是剩余的十四万京营需要拱卫太安城以防不测,不到有亡国之忧的生死存亡之际,京营绝不能动。

两派都有站得住脚的理由,也有必须这么做的原因。

所以,两派争论不休,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姜承的选择困难症犯了。

他不敢轻易做出决定,也不敢轻易做出选择。

因为不管他怎么选,最后的结果都需要他这个皇帝来承担。

连日以来的煎熬,让他身心俱疲。

张勋的质问,让大殿中的气氛寂静片刻。

满朝文武与皇帝尽皆默然,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张勋皱了皱眉,继续说道:“赵国公,本官不知道你为何非要执着于撤回卢国公麾下的大军,但此事,本官绝不会同意。”

徐兴海的脸色很难看,他主张西北三州大军回援辽东,乃是基于全盘考虑。

因为现在太安城周边只有十四万京营。

这十四万京营的主要任务,就是拱卫太安城,不到大夏有倾覆之忧时,绝不能调动。

若是征发大军北上,所需要的时间太长了。

从征到发再到辽东,没有三个月时间想都不要想。

三个月,黄花菜都凉了。

在他看来,救援辽东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当然是哪里的军队快调哪里。

至于赵庸,大不了留下一支偏师将他拖在西北,等到辽东事毕,再接着打就是。

可偏偏,这群狗文官非要扯什么攘外必先安内。

狗屁的攘外必先安内,明明是贻误战机。

想到这里,徐兴海也怒声道:“张勋,若是辽东落入元人手中,你难辞其咎!”

“哼!元人,不过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