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侯长史执行生产互助组的任务(1 / 2)

第22章:侯长史执行生产互助组的任务

陈华通过意识讲解向侯长史传送着生产互助组的理念。

侯大贵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陈华的解说,随着陈华深入浅出的描述,关于生产互助组这一创新理念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脉络愈发清晰。他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

实际上,生产互助组的理念相当直观,即按照人口规模将百姓编组成工作小组,每个小组均配给耕牛和耕具等必需的生产资料,且这些工具在组内成员间实行共享。在耕种与收获时节,各个小组成员协同作业,共同推进农业生产。在陈国现行体制下,采取这种方式有望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效能。而小组的领导者,即队长,承担起规划生产任务及督导工作的责任。

对于侯大贵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制度设计,不同于大陈国以及历朝历代单纯关注土地分配和税收征收的传统做法,陈华的方案前所未有地将农业生产组织化直接延伸到了平民百姓层面。

陈华敏锐地捕捉到了侯大贵的思索神情,事实上,他借鉴了现代集体合作生产的智慧,试图在大陈国普遍处于小农经济自我封闭状态的基础上破冰前行。然而,目前他的封地恰恰因为门阀贵族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导致生产力严重下滑。

提出推行生产互助组的举措,实属无奈之举,面对封地窘迫不堪的局面,唯有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和动员,才能加速摆脱落后的生产状态。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实背景下,他坚信这种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在国家面临严峻挑战之际,某种程度上,集中的计划性经济管理就像一把锐利的武器,相较于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更能有效地挽救颓势。

在陈华的科技源石知识传送的影响下,侯大贵对于生产互助组的架构及其潜在效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愈发认同这一改革措施的重要性。尤其在封地土地日益集中于权贵手中的情况下,强化政府管控,避免百姓丧失更多权益,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殿下,您的见解令下官受益匪浅,我这就着手安排各州官府启动生产互助组的组建工作,并将耕牛和耕具合理分配下去。"侯大贵表达了决心。

陈华立即予以指导补充:"在实施过程中,务必注意对那些自愿将自家耕牛和农具贡献给互助组使用的富裕农户,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补偿措施,同时,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这些重要生产资料在集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与合理维护。"

侯长史再度恭敬地施礼,随后满怀着期待与紧迫感,径直奔赴都督府执行新的指令。尽管这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对于他来说前所未闻,但在充分理解其内涵之后,他深信这将有力推动京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快速复苏与振兴。

走在通往都督府的路上,侯长史心中的困惑愈发浓郁。眼前的陈华与记忆中那个晋王相比,判若两人,展现出的智慧与深谋远虑令人刮目相看。他不禁揣测,是否之前的晋王一直刻意韬光养晦,有意隐藏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免引起其他皇子的敌意和戒备?最近的刺杀事件,或许就如同一道催化剂,迫使晋王认识到藏拙避祸的时代已然过去,必须挺身而出,积极主动地治理封地,以应对随时可能降临的危机。

侯长史停下脚步,回首看向远处巍峨的晋王府邸,眸中闪烁着深邃的思绪,似乎在透过那层砖瓦寻找答案,试图解读晋王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背后的真实动机与未来的布局。

彼时,身处晋王府的陈华亦朝着都督府的方向投去一瞥,深知侯长史胸怀壮志,胸襟广阔。这个时代之士人,鲜有不心忧国家社稷、情牵黎民百姓者,换言之,那时的读书人大多具有高尚的追求与坚定的操守。

侯长史之所以被誉为最为刚直不阿的言官,正因为他饱含理想抱负,对大陈国充满了炽烈的情感与忠诚。因此,陈华才会慧眼识珠,看重侯长史这样的能臣。这样的人才难能可贵,他们脚踏实地办实事,但同时也因过于坚持原则而不善周旋于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显得不够圆滑。

无论如何,谈到治理封地,侯长史堪称卓越,他在京州多年,尽管严厉苛刻的治绩可能会引来怨言,但正因为他的努力,才保住了地方安宁,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民变,确保了百姓安居乐业,未曾发生过激烈的反抗行动,将他视为众矢之的。侯长史在京州的地位稳固且深得民心,实乃不易。

当他提及生产互助组这一方案时,侯长史的眼中闪烁出明亮的光芒,显然这一策略正契合了侯长史内心的期望和考量。这意味着在侯长史的支持下,推广生产互助组的事宜预计能够顺利进行,遇到的阻力和困难相对较小,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陈华打了一尿抖,缩了缩脖子,紧实了一下批在身上的貂毛皮,准备去少府监。

见陈华动了,云婉向陈华走了过来想要扶着他。陈华仔细看了看云婉。今日,云婉依旧身着那袭粉水色裙裳,但内在却添了厚实的冬衣,陈华注意到,那冬衣内层填充的是木棉。在大陈国境内,虽然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