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本相要入宫觐见。”
“喏。”
“让萧炅来见!立刻!”
“喏。”
李林甫匆匆看了在处置的几封公文,盖了印章,当即去换了一身衣袍。
临出门前,萧炅匆匆赶来,与他又议了几句。
如此,李林甫方才金吾开道,往大明宫觐见……
~~
大明宫。
李隆基今日难得召了安禄山,听他说契丹之事。
这本是安禄山入朝该做的事之一,但中秋夜范阳劲卒杀人之后,这阵子圣人似乎冷落了他,以至于连这种公事都耽误了。
而趁着这段时间,也有不少攻击安禄山的声音落到了圣人耳里。
“自己看吧。”
安禄山有些吃力地捧起一封奏章看过,脸色大变。
奏章指出一桩旧事,称安禄山对边境无功,反而有大罪。
十多年前,信安王李祎征讨奚人,大胜,打得奚王率部归顺,迁居内地,遣长子李延宠入朝为质。奚王去世六年后,安禄山奏请朝廷让李延宠继位,李隆基遂把宜芳公主嫁给李延宠,拜饶乐都督、怀信王。结果,安禄山为了伪造边功,数次侵掠奚人部落,烧杀抢掠,致使李延宠在天宝五载杀宜芳公主,举兵反唐。
说过这件事之后,这封奏折的用句越来越激烈,指出李祎、王忠嗣对外用兵都是以一战定十数年太平,比如王忠嗣亦曾北出雁门,于桑干河三战三捷,使奚、契丹全军覆没。为何安禄山坐镇东北以来,捷报不断,叛乱却愈演愈烈,甚至到了要在边境驻守二三十万大军以防范外寇的地步?
“禄山包藏祸心,养寇自重乎?!”
当目光落在这一列字上,安禄山肥手一抖,奏折掉在地上,他吓得直接在地上跪倒。
“陛下!臣知罪,但臣没有想过要养寇自重,请陛下罢了臣二镇节度使之职,臣愿在长安任虚职,侍奉陛下左右!”
他没有一句辩解,首先表露的是自己的态度。
一切都还在圣人的掌控之中,圣人随时可以除他的职,只要圣人想。
李隆基道:“你只有这些辩解?”
安禄山抬起头,无比真诚、坦荡,应道:“臣的愿望,本就是回长安。”
“别说没用的,朕要你的解释。”
“可臣不知怎么解释啊。”
“说!”
安禄山有些为难地挠了挠头,道:“臣是胡人,不知礼数,真的常常劫掳外族,与汉人边将不一样。率十数万大军横扫突厥的大战,臣……没用,打不来。”
他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李祎、王忠嗣是厉害,统率大军横扫漠北,但军费也大,威胁更大。而李隆基之所以用安禄山,原因本就是安禄山不同于这些汉人大将,能主动出击,消耗外虏,又不至于对中枢造成威胁。
依这些官员所奏,让信安王李祎统兵三十万坐镇东北试试?看李隆基能否有一夜睡得安稳。
“中秋夜,你麾下的将士敢在长安城杀金吾卫。”李隆基道,“你如何解释?”
“是臣的错,臣该军法处置了那几个顽卒,再向圣人请罪。”
“没别的要说的?”
时间已过了二十多天,东宫一直在拼命攻击安禄山,除了像方才那样的奏折,还有各种阴谋之论,认为是李林甫与安禄山杀了那些回纥人栽赃东宫。
李林甫则一直在攻讦东宫、王忠嗣,咬定那些回纥人与王忠嗣有交情,说明东宫暗中联络外藩,之后杀人灭口,居心叵测。
近来,各方甚至还抛出了一些别的消息,用来洗清自己身上的嫌疑。
李隆基平时不关心,今日既想起来了,便打算看看安禄山是如何应对的。
“该说什么?”安禄山喃喃道:“有人说裴冕也是臣派人杀的,圣人可是问此事?”
“说。”
“臣没做过,所以给右相送了十匣紫藤香,请右相作主。”
李隆基被气笑了,再问道:“那你认为是如何回事?”
安禄山摇了摇头,俯下身,一脸认真道:“臣没有想过这件事,臣好不容易能到长安来,只想让圣人开心,回报圣人的恩德。”
他心里非常清楚,就是东宫、王鉷、薛白等人在联手对付他,但他从来不提,也没有试图去洗清冤屈。
这些天来,除了到右相府哼哼唧唧表态了一番,他什么都没做。
因为他知道多做多错,不管做什么都是在给圣人添堵,他这种大忠臣心里只有圣人,不在乎被冤枉了,只在乎圣人的心情。
“退下吧。”李隆基道。
安禄山一愣,道:“可臣还没述职……”
“明日朕在兴庆宫设宴,到时边饮边奏。”李隆基轻踹了安禄山一脚,“还不起来。”
“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