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场和矿场的兴起,瀛洲本土近五十万人都涌入了其中,创造出了大量资源。
瀛洲寻找鸟粪岛较为容易,每天都能看到皇店的九千料大船,一艘艘的运送鸟粪抵达瀛洲,再把工厂制成肥料运往大明,水泥和矿产也是同样。
也是因为瀛洲这便宜的劳动力,大明的肥料数量和水泥数量才能激增。
皇店用工人创造收益,然后交税给御马监和地方衙门。
眼下十月已经过去,瀛洲今年的税款达到了三十七万余两银子,田赋更是达到了九百万石。
如果加上瀛洲本土百姓帮官府屯垦的民屯粮,田赋总数是达到了一千三百余万石。
总的来说,瀛洲已经被压榨到了极限,不过即便如此,瀛洲百姓的生活,依旧比幕府时期要好得多得多。
“汉家百姓的迁移有多少人了?”
杨文岳和曹鼎蛟走回了东山县衙,并对着布政司的左右参政询问。
布政司的左、右参政都是燕山毕业,对于各种数据信手拈来,因此不用翻文册便能回答:
“合约九十七万左右,江南的百姓迁移难度太大……”
先回答,再说困难,这是大部分燕山官员受到的政治教育,而杨文岳听后也没有办法。
“江南富硕,哪怕遭遇大灾也难以迁移,更别提今岁是安康之年了。”
左参政作揖解释着,并说道:“除非有波及整个江南的大灾,不然恐怕衙门每年只能吸引数万移民。”
移民靠天,如果天下太平,那没有人愿意离开故土。
即便是眼下,大明的移民主力也是受了旱灾的山、陕两省之民。
“暂时先做着吧,标准不要停,若是田地不够,就多多开办工厂,把瀛洲的农民赶到工厂去,把田地留给迁移来的百姓。”
杨文岳草草安排了迁移的事情,心里对迁移百姓去齐国也有些打鼓。
朱由检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迁移江南之民前往齐国。
只是从眼下来看,江南百姓对迁移瀛洲都尚且如此抗拒,更何况数万里海疆之外的齐国呢……
“今年给朝廷运了六百万石米麦后,府库里还剩多少?”
杨文岳坐下询问左右参政,二人也先后回答道:
“府库还剩一百余万石,加上收割的一千三百余万,合计近一千五百万石。”
“运给了朝廷六百万石过后,算上损耗,府库还有八百万石。”
“就眼下这情况,府库需要采购三百多万石的番薯才能养活那二百余万劳改工。”
“嗯……”听完二人的话,杨文岳微微颌首,只是不等他有别的举动,一名布政使司的参议拿着纸条走进衙门会堂,恭敬作揖道:
“经略,京城飞鸽传书,命瀛洲再盈出二百万石米麦送往京城,以解山陕粮荒……”
“再盈二百万石?!”听到这话的左右参政和曹鼎蛟不免有些吃惊,紧接着他们都看向了杨文岳。
杨文岳紧皱着眉头,似乎在为难。
这不怪他,毕竟瀛洲今年田地总产出也就三千二百多万石,其中二百多万石还是番薯和马铃薯。
也就是说瀛洲米麦年产也就三千万石,原本盈了六百万石给辽东,就有些难以为继了,现在京城又让盈二百万石。
这么一来,原本还能保持人均两石米的瀛洲百姓,眼下就只能人均一石半了。
除非杨文岳找到其他可代替的大量辅食,不然瀛洲粮价必然会被炒高,而没有粮食可吃的劳工和百姓就会动乱。
“经略……”曹鼎蛟看出了杨文岳的窘迫,想开口让杨文岳向朝廷表明瀛洲的难处。
只可惜,他还没说出口,杨文岳就皱着眉开口道:
“先盈二百万给朝廷,再命拱卫营出海捕鱼。”
“如果这样都不能安稳地方,那该镇压就镇压,不要心慈手软!”
“是!”听到杨文岳下令,会厅内四人纷纷应下。
紧接着布政司衙门的三人退下,只留下了杨文岳和曹鼎蛟。
曹鼎蛟见杨文岳不说话,便小心翼翼的说道:
“今年还好,若是明年还如此,那恐怕要饿死不少人……”
他的话,杨文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端起茶杯,看着杯中茶水感叹:
“饿死瀛洲百姓,总比饿死我大明百姓要好。”
“再苦一苦瀛洲,等耕地多了,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