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承恩惊叹绝妙布局 汉王盘点手中势力(1 / 3)

若说崇祯大帝还有什么害怕的,那排在第二的,绝对非言官莫属。
尤其是那些一手握着礼法,一手握着大义,固执倔强、打死不肯低头的言官。
见自家皇爷怒气难消,且又回想起来以前的种种不痛快,王承恩默默站在一旁,也不敢劝。否则一句话说不好,便画蛇添足、火上浇油了。
崇祯宣泄完自己的愤怒,见王承恩不敢接茬,便渐渐冷静了下来,对刚刚的父子对答做起了总结:
“老四到底年轻,缺乏城府,他的心思朕已经都试出来了:心怀怨怼,是肯定的。觊觎储位,这个没有。
有小心机,谋求自保,但没什么大奸大恶的害人心思。
至于他对军国大事的看法,哼,纸上谈兵、华而不实。
所以说,赶紧把他打发出去,远离宫廷斗争,远离朝堂漩涡,以后安安稳稳做个富贵闲王吧。”
听到这话,王承恩心里老大不赞同:
汉王缺乏城府?他看似被皇爷您老人家一步一步牵着鼻子走,但是最后呢,既让您觉得他缺乏城府、纸上谈兵、没有觊觎之心,又让您觉得他心怀怨怼,将来可能会祸起萧墙,伤及皇家体面。
汉王对您的心思把控极为精妙,不着痕迹地引导着您,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赶紧让汉王出宫的结论。
于是汉王既达成了出宫的目的,又消除了对他觊觎储位的猜忌,还给皇后娘娘找了个大大的不痛快。
一举三得,这叫做缺乏城府?
见王承恩不接话,崇祯继续叹道:“四哥儿是庶子,对嫡母心存怨怼,朕能理解他,也不怪他。这里没有别人,有些心里话,朕也只能跟你说说。
要知道,朕也是庶子,而朕的生母,是被父皇活活打死的。父皇怕皇祖父知道后责罚,于是禁止宫人声张,将朕的母亲草草葬于西山。
朕当时年幼,连母亲长什么样子都记不得了。后来也只能偷偷地给近侍银钱,让其替我到母亲坟前祭奠清扫。
等朕登极当了皇帝,再找宫人问时,连宫人都记不得母亲样貌了,朕想要一张生母画像而不可得。
后来还是与母亲相熟的傅懿妃,寻来与母亲样貌相似的宫女,命画师照着画,且由瀛国太夫人从旁指正,才终于画成一幅。让年老宫女们辩认,有说画的很像母亲,有说画的不像。
子欲养而亲不在,你说朕不恨吗。
当年母亲是怎么死的,朕不想查,不想报复吗?哎,可惜碍于礼法,朕又能拿父皇和父皇的嫔妃们如何呢。”
提起往事,崇祯勾起心中无限哀伤,不觉滚下泪来。
王承恩感同身受,也陪着一起落泪。哭着哭着,王承恩猛然一愣,忽的想到:
莫非这一点也早在汉王算计之中?他知道皇爷庶子出身、幼年丧母的悲痛经历,算准了皇爷会感同身受,不计较他心怀怨怼。
汉王对人心的拿捏,真是一环扣一环,处处严丝合缝。
王承恩正想着,只听崇祯吩咐道:“承恩,你一会去传旨,就说汉王妄议军国大事,君前失仪。罚他迁居十王府,闭门读书、静思己过。”
“是。”
听到这话,王承恩差点拍案叫绝:汉王的算计真可谓丝丝入扣、精妙绝伦,他就知道皇爷重礼法,好面子。
若是无缘无故让一个年幼亲王出宫居住,肯定又招来礼部和言官的质疑,又是没完没了的扯皮。而且这事确实于礼不合,让人为难。
现在好了,汉王连理由和台阶都给皇爷安排好了。反正所有的锅汉王来背,妄议国事、君前失仪,被罚禁闭,合情合理。
错都是汉王一个人的,而皇爷则是公正严明、铁面无私的圣主。
当然了,王承恩选择了看破不说破,一来自己正在还皇贵妃娘娘的人情,不全力以赴也就算了,胡乱给人家拆台算怎么回事。
二来,一个没娘的孩子想要自保,这不是人之常情嘛,又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事情,无所谓了。
最重要的是疏不间亲,离间天家父子亲情,那可是大罪。为了这种小事,犯不着。
所以王承恩不仅不点破,还顺着话茬奉承了一句:
“皇爷圣聪英睿、烛照万里,汉王那点小心思,在皇爷跟前无处遁形。如今皇爷一片苦心,命汉王在幽静之所闭门读书,用不了多久,汉王的学问必定大有进益。”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崇祯得意地冷哼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他小孩子家家的哪里会懂。朕连教他读书的人选早就物色好了,前年的进士、翰林院检讨方以智,乃至情至孝之人。
而且他学的东西很杂,喜欢捣鼓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正适合教导老四。
作为一个亲王,多学学书法、琴箫、围棋、医术之类的东西才是正道。”
听到这话,王承恩顿觉后背有些发冷:‘这个方以智,他的父亲方孔炤在湖广巡抚任上被弹劾下狱,而方以智中进士后,怀血疏讼冤。
皇爷感其至孝,释放方孔炤,一时传为佳话。当时皇贵妃娘娘在皇爷面前盛赞方以智孝道,并为其父求情,这自己可是亲耳听到的。
皇贵妃娘娘和汉王殿下莫非那时候就已经对方以智有意了,这布局之长远也太吓人了吧。
为了让汉王安安稳稳好好活着,皇贵妃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