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这座宛如世外桃源般隐匿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宁静小村落,本应沐浴着岁月的温柔与静好。然而,最近一段时间里,一层厚重的阴霾却悄然降临,如同一团浓密的乌云,将整个村庄紧紧地包裹其中。
事情的起因源自于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集体加盖自家房屋的二楼。这本是一件寻常不过的小事,但它却如同一块巨大的石头猛地投入了原本平静无波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花。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不仅打破了村庄长久以来的安宁,更是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矛盾。
而我,作为这个村子中的一员,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到这场风波之中。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和问责,我的内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相互交织、纠缠不休。那种感觉就像是有无数只蚂蚁在心口乱爬,让人坐立难安,心神不宁。
刚听闻被问责的消息时,仿若一记闷雷在耳畔炸响,刹那间,满心满眼就只剩下了如潮水般翻涌的无奈与委屈,整个人像是被抽去了脊梁骨,瘫坐在椅子上,久久回不过神。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当初的画面,那是个暖烘烘的午后,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青山村的小广场上,村民们像往常一样,热热闹闹地围坐成一团,七嘴八舌地谋划着加盖二楼的计划。
人群中央,几个上了年纪、满脸褶子的大叔,黝黑的面庞因激动泛起微微的红晕,粗糙的大手在空中比划着:“瞅瞅,家里孩子跟那春笋似的,一天一个样,个头蹿得飞快,原先那几间小屋,挤得娃连张安稳书桌都摆不下,没个多余房间咋行?往后孩子读书、成家,处处都要地方啊!”一旁的婶子们也赶忙附和,边拍着腿边念叨:“就是说呐!咱这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地刨地、赶集卖货,不就盼着能攒下几个钱,把日子过得舒坦些嘛。眼下政策又宽松,政府都鼓励咱改善生活,正是时候把房子拾掇宽敞咯,也让在外打工的娃娃们,过年回来能舒舒服服住上一阵。”
我默默站在旁边,静静听着这场热烈的讨论,心头五味杂陈。这些朴实的话语,声声都砸在我心坎上,怎会不懂他们这份炽热的渴望呢?村里的老旧平房,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斑驳的墙面爬满岁月的痕迹,每逢雨季,细密的雨丝仿若尖锐的绣花针,无孔不入地渗进屋内,墙角整日湿漉漉的,一股子霉味散都散不掉。屋内空间更是狭小局促,逼仄得人在里头转个身都费劲,磕磕碰碰成了家常便饭。谁不想早日住进窗明几净、敞亮舒适的二层小楼,闲暇时能在二楼阳台吹吹风、看看景,给子孙后代撑起一片更好的生活天地,让青山村的好日子也跟着这高楼节节攀升呢?
可谁能料到,这份美好的憧憬,竟因为忽视了建房的条条框框,演变成如今这般棘手的局面,深陷问责泥沼的我,满心都是对前路未知的茫然与酸涩,自责与反思如潮水般将我淹没。
夜里躺在床上,瞪着黑漆漆的天花板,脑海里反复盘旋着那些挥之不去的疑问:是不是我的宣传方式太生硬、太官方,晦涩难懂的条文让村民们一听就犯迷糊,直接把审批流程抛到九霄云外?又或是我平日里与大家相处,光顾着讲大道理,没真正沉下心去倾听他们心底的顾虑、实际的需求,才导致问题越积越深,直至失控?越琢磨,越觉得自己这份基层工作漏洞百出,辜负了村民的信任,也没担好应尽的职责。
然而,一味沉溺在消极情绪里无济于事,事已至此,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咬牙迎难而上。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我便抖擞精神,踏上前往相关部门的路。在那些庄严肃穆的办公楼里,我陪着笑脸,将青山村的现状一五一十细细道来:讲村里留守老人孩童居多,居住条件亟待改善;说村民们虽违规行事,但初衷只是想过上好日子,并无恶意。言辞恳切,只求能在严守法规的框架内,为大伙觅得一条妥善的整改出路。
另一边,顾不上连日奔波的疲惫与满心的焦虑,我仿若一阵旋风,马不停蹄地扎根进了青山村。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便已出现在蜿蜒的村道上,怀揣着那份被翻得边角都有些起皱的简化易懂的建房审批手册,怀揣着要扭转乾坤的决心,挨家挨户地走访。
每到一户人家,我都熟稔地拉过一把小板凳,轻轻掸去凳面上的浮灰,而后稳稳地坐在村民家那透着质朴烟火气的小院当中。村民们起初围过来时,神色各异,有的双手抱胸,满脸戒备;有的低垂着眼眸,目光闪躲,显然还对整改这事心存抵触、满心犹疑。
我却不露一丝不耐,脸上挂着和煦的笑,扬了扬手中的手册,清一清嗓子,操起那从小听到大、最接地气的方言开了腔:“叔、婶呐,大伙先别愁眉苦脸的,听我唠几句。咱都知道盖房子是大事,一辈子兴许就这么一回,谁不想顺顺当当的?以前呐,是咱不懂规矩,稀里糊涂就动了工,可眼下既然知晓问题出在哪儿了,就得想法子补救。”
说着,我伸出手指,轻点着手册上那些加粗、划重点的条款,逐字逐句地解释:“瞧见没,这一条条规定,看着繁琐,实则都是在给咱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