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擦亮,我一睁眼,满脑子都是扶贫资金申请的事。简单洗漱后,我坐在村委会那张有些掉漆的办公桌前,身旁摞着村里历年的资料档案,正式开启这场关乎村子未来的“战斗”。
我先翻开记录村子详情的册子,笔尖沙沙作响,在申请书开头写下:咱们村叫青山村,地处大山褶皱里,交通闭塞, 36 户人家、总计 87 口人守着那 200 亩零散耕地,人均耕地少得可怜,种地收成只够勉强糊口,去年人均收入才 1800 元,主要收入来源是游客,远低于贫困线。村里像样的路没几条, 6 公里的主路,超一半坑洼不平、雨天泥泞,排水渠 40 都塌了;唯一通往镇里的桥是危桥,限重 3 吨,货车根本不敢过,村里农产品运不出去,烂在地里是常有的事。
写着写着,我心里一阵发酸,这些难题压得村民太久了。接着,我规划起扶贫项目,准备引进 3 种高产耐旱耐寒农作物种子,预估亩产量能提 30;购置 4 台小型农用机械,能节省 60人力,让耕种轻松些。基建方面,重修主路预算 80 万,加固桥梁得 30 万,还想挖几口灌溉井,解决水源难题。养殖项目也不能落下,利用村东那 10 亩闲置地建养殖场,首批养 100 只羊、100 头猪,按市场行情,出栏后年收入能增 20 万。
正琢磨资金使用细节时,老支书推门进来,一拍我肩膀:“小陈,咋样,难不难?”我叹口气:“事儿繁琐,但有希望就值得干。”老书记拉过把椅子坐下,跟我核对着数据,查漏补缺。
而后几天,我拉着技术员实地考察种植地、养殖场选址;找村里有养殖经验的大爷大妈,请教养殖注意事项,完善方案可行性。夜里,我还在办公室挑灯,逐字逐句检查申请书,反复核算成本、预估效益,就怕出一点差错。
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提交申请的日子。我的心情异常紧张,仿佛揣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心脏怦怦直跳。手中紧紧地攥着那个装满希望与梦想的文件袋,不知何时,手心已满是汗水,将文件袋的一角浸湿。
我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迈进了镇政府那座庄严而又略显陈旧的办公楼。楼道里静悄悄的,只有我的脚步声在回响,每一步似乎都承载着整个青山村村民沉甸甸的期望。好不容易找到了负责扶贫工作的办公室,轻轻敲了敲门,得到允许后,我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
接待我的同志很热情,他面带微笑地从我颤抖的手中接过那份申请书,仔细地翻阅起来。看完之后,他抬起头看着我,眼中满是鼓励和信任,温和地说道:“放心吧,小陈,你们村的情况大家其实都了解得很清楚,这些材料我们一定会认真审核的。”听到这番话,我如释重负,连忙不停地点头表示感谢,但内心依旧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从办公室走出来之后,我的脚步显得有些沉重而缓慢。每一步都仿佛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和忐忑,就这样一步步地朝着大门口走去。当终于来到门口时,我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然后缓缓转过身来,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那扇刚刚被关上的门上。
那扇门此时看起来是如此的普通,但对于我来说,却承载着太多的希望与梦想。我静静地凝视着它,心中默默地祈祷着那份申请能够顺顺利利地通过所有的关卡。我多么希望它能像一路畅通无阻的绿灯一般,没有丝毫阻碍地快速抵达最终的目的地啊!
因为只有我自己心里最清楚,这份申请可绝不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张纸而已。它更像是一束无比温暖且充满力量的阳光,如果可以成功获得批准,那么这束光必将照亮青山村那条一直以来都布满荆棘、艰难曲折的脱贫道路。到那时,它将会给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带去前所未有的生活机遇,让大家从此告别贫困,迎来崭新的未来。
想到这里,我的心情愈发激动起来。我知道,只要这份申请能够如愿以偿,那么我们所有人便真的能够踏上那条梦寐以求的归田新途,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倘若扶贫申请未获成功,寻觅合作企业固然是关键出路之一,但绝非唯一的“救命稻草”。当下首当其冲的,还是及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络,诚恳且细致地询问申请进度。被拒绝的话究竟是申请材料存在瑕疵,像里头的数据错漏百出、项目规划含糊不清,令审核人员一头雾水;还是村子本身硬性条件不达标,没能契合那些核心申请门槛;亦或是资金池告急,相较之下其他区域燃眉之急更甚,只能忍痛割爱?唯有把问题“症结”摸透,提前想通想透,后续行动才有准头。
要是问题出在材料上,那我绝不含糊,即刻动手整改。打个比方,若项目收益预估做得“水分”过大、缺乏说服力,我会马不停蹄地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深耕多年的行家里手重新测评,运用前沿科学方法、结合本地实际,让收益计算精准合理;要是少了必备的证明材料,我会立马组织人手,翻遍村里各个角落,跟各部门沟通协调,全力收集整理,力求下次递交的材料详实、精准,一眼便能抓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