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恪(1 / 2)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长安,靖安坊,蜀王府,李恪悠闲的晒着太阳,哼着旁边几人听不懂的歌谣。

旁边的虎子拿着李恪刚刚练武留下的长枪,静静站立。

春兰、夏竹、秋菊、冬梅几女轮流给蜀王喂着水果,蜀王好不惬意。

几人不知道的是,眼前之人已经换了芯子。

眼前之人是后世之人,是个孤儿,在孤儿院努力成人,也叫李恪。一次意外,出车祸后意外穿成了李恪。

醒来后,搞清楚眼前的状况,李恪欣喜异常,成皇子了,怎么能不高兴呢。

可是之后知道名字后李恪就高兴不起来了,原来他成了同名同姓之人,想到李恪的悲惨一生,他怎么能高兴呢。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母为隋炀帝之女杨氏,这样的出身注定他的一生将在唐初的政治风云中跌宕起伏。

李恪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气质,他不仅容貌英俊,而且聪慧机敏,骑射之术颇为精湛,在一众皇子中颇为出众。凭借着自身的优秀条件以及母亲的高贵出身,他一度成为皇位继承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武德三年(620年),李恪被封为长沙郡王,彼时的他尚在幼年,却已开启了在唐王朝政治舞台上的旅程。此后,他的封号历经多次变更,先后被改封为汉中郡王、汉王等,直至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并遥领益州大都督。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出于对李泰的宠爱以及对朝中势力平衡的考虑,开始有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意向。这一意向的出现,使得原本有望登上皇位的李恪陷入了一种微妙而尴尬的境地。尽管李恪本人并未有明显的争储之举,但他的优秀与背后的势力仍然让他成为了这场政治角逐中的潜在威胁。

在这场激烈的储位之争中,李恪始终处于风暴的中心。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势力的密切关注,许多政治对手试图寻找机会打压他,以确保自己支持的皇子能够顺利上位。而李恪,尽管小心翼翼地行事,但仍然无法避免被卷入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之中。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谋反失败,李恪的命运急转直下。长孙无忌等人对他心存忌惮,担心他日后会对李治的皇位构成威胁,于是便开始寻找机会对他进行打压。而李恪,尽管心中有所不满,但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也只能选择隐忍和退让,试图在自己的蜀地封地中寻求一丝安宁和平静。

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房遗爱谋反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李恪牵连其中,诬陷他参与谋反。尽管李恪极力辩解,但在长孙无忌的权势和政治阴谋之下,他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李恪被唐高宗李治赐死,结束了他年轻而充满波折的一生,年仅三十四岁。

在他死后,李恪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和迫害。他的子女被流放岭南,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曾经辉煌一时的蜀王府也在一夜之间变得冷冷清清,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侍从和幕僚们也纷纷散去,只留下了一段令人叹息的历史记忆。

然而,历史总是有着一种奇妙的力量,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还原真相。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李恪的冤屈和他的优秀品质。许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他表示同情和赞赏,为他的命运感到惋惜。

在民间传说和文化传承中,李恪的形象逐渐被神化和美化。人们传颂着他的聪明才智、英勇果敢和善良正直,将他视为一个悲剧英雄式的人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和戏剧舞台上的经典题材,不断地被演绎和传颂,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他的生平事迹和命运起伏。

可是他要的不是神话和美化,他要堂堂正正活着,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对他,对李恪,都太难了。

“长孙无忌。”李恪喃喃自语,活该你被武则天祸害。

诅咒归诅咒,长孙无忌是他无法撼动的大山、至少目前是的。

想要对抗,就要有帮手,可是他的帮手寥寥无几。

只有部分部分前隋故老因为他的血脉支持他吧,比如他的长史刘清峰。

潜在帮手有自幼聪慧敏捷,博通经史的岑文本,其正直、有才华且不阿谀奉承,可能对李恪的才能和品德较为欣赏。

潜在帮手还有李道宗,而且李道宗和长孙无忌历史上本就不和,何况李承乾被废以后,在立储一事上,李道宗还提过李恪,只是没有成功罢了。

当然,还有最不确定的帮手,李世民,曾称赞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多次考虑过李恪位太子的可能性,只是……

“王爷,礼部和宗正寺来人了。”这时有人汇报。

“知道了。”李恪回神随口答应道。

几天后,就是他大婚的日子,这个万恶的时代,他才12,这个幸福的时代,他才12。

李恪即将成婚的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