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而破例,所为的不是他这个四朝元老、托孤之臣的名声,又能是为了什么?
李东阳和谢迁只觉有一份刺激的战栗感从脑壳直冲脚底。
刘健能这样落地,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同僚之谊的兴奋,还有他们自己啊!
皇帝还是念及老臣、旧臣之情,只要是能够勤勤恳恳,那么下场就不会太过悲惨。反之,如果刘健今天在这里栽了,
那李东阳和谢迁还会远吗?
皇帝刚登基两个月,有此想法的朝中老臣不在少数,原以为是杀鸡儆猴,没想到是演了一场君臣难舍难分的苦情戏码!
“吾皇圣明!!”
这一刻,百官在天子的脚下全都臣服!
一个好人从坏下场,变成了不那么坏的下场,这种剧情重复一万次也有人愿意看!
刘健自己亦是老泪纵横,“吾皇,圣明!”
“王先生,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可有何处巡抚、布政使出缺?”
吏部尚书是王鏊,听到皇帝这么问,他也开始快速思考。
旁人觉得闵珪是仗义敢言,但他和韩文知道,其实是他们摸准了陛下的心思,皇帝是不会重处刘健的,所以那份奏对,虽然情真意切,但其实有惊无险。
对他来说,皇帝的问题其实也有两种回答,前提是也要摸准皇帝心思。
咱们祖宗办事,一个说法,但可以有两种意思。
比如说到底是让刘健去哪里当这个巡抚、布政使,是去富庶之地,还是偏远苦寒之地,从其中也能看得出皇帝究竟对这个人是真用、还是真贬。
如果是搞得油一点,可以回答没有,你既然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答桉,就把选择权推出去,不沾这个麻烦。
但王鏊是知道皇帝的,一个胸怀志向之人,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做那种小气的事?
“回陛下,山东省暂缺布政使一名。”
朱厚照满意的点点头,够近,也省得一个老头儿行远路了。
“布政使掌一省行政和财富之出纳,朕常常说,咱们这些人在朝廷上敲锣打鼓,这个争来、那个斗去,百姓大概是一点儿也不会关心的。他们关心的就是天时与收成。一省之布政使最为重要就是治下各府、州、县的百姓能够安心种地。朕多希望大明能有足够多一心为民的布政使啊!刘卿,你可愿意为山东百姓去做一任这布政使?”
大臣听这话也都是肚子里冒泡……陛下可真是会讲,为了山东百姓去任布政使……
这话既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清名的道德压力,你拒绝就是不顾百姓。
“臣已老之躯,蒙皇上不弃,仍以一省之重托付于臣,臣岂敢舍弃陛下?舍弃百姓?若是如此,先帝在天之灵也会叱臣忘恩负义!陛下,臣愿替陛下牧守山东。”
“好!”朱厚照这话喊得尤其大声,而且他戏很足,立马往前去作势要去扶刘健,“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朕知道,人人做官是希望做大官,所以眼睛往上看。朕希望刘卿到了山东,能够向下看,解民生之苦,缓民生之急,朕先代朕之子民……拜托刘卿了!”
王鏊猜得不错,皇帝不希望真得搞臭刘健,无非就是要解他内阁首揆之职,真的做到了,之后是该给的都舍得给。
说到底,刘健这种官员朝廷弃之不用也是一大损失,让他去一省,则造福一省,去一府,则造福一府。
这样处理,既能达到目的,也能守住皇帝的孝顺之名,最后还能稳住朝堂,关键是真的造福一方百姓。
可谓一剑三凋。
皇帝初登大宝,在与享有巨大名望的老臣之争中,竟然能斗得这么漂亮,其手段、取舍、胸怀……全都一展无余。
其实刚刚刘健泪流满面,既不是劫后余生,也不是因为内心感动,他刘希贤岂是那种贪生怕死之人?
他内心心思是在那个龙椅之上的少年,大明历经几代,现在龙椅上终于是一代英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