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类文明的,从哪里开始算呢?
开始发出表达现实世界某个存在的话语?
还是在那些长久存在于龟壳、骨头或者石头上的符号?
话语已然远去,不可再传递出那些悠久之前的画面。
也没有太多好的选择。
我和我们逐渐意识到,靠发出的声音去表达和传承我们看到的和总结的,是极其不可靠的。
即使后来我们学会了刻画符号,去表达和传承,也避免不了声音带来的干扰。
但是在这之前,它确实是让我们能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
文字起源:
最直观的,基于文字表达的人类文明,在开始的时候,直观的选择了象形文字作为。
这是最直接,而且似乎不用解释的。
因为,一个直观的想法,你看到某个事物想要传递给别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刻画下来。
但是当一开始传承和用于人和人交流的时候,发展方向的分歧就产生了。
分歧:
如果,使用同一种文字的人,已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那么我们很快会发现一个问题。创造一个字并达到大家使用一致,这太难了,而且对于同一个字大家的读法差异很大。每创造一个字就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抽象概念空间,导致掌握的人和不掌握的人对世间理解的巨大鸿沟。
但是对客观世界发展的不断扩展,新字的产生又不可避免,而且发展越快,这种要求便越迫切。
怎么解决问题?
对于那些生活较为集中,以农耕为主的人类文明,他们的选择是建立一种层级关系,由一些具有威望的人去定义新的字,并将说出来和听到的文字含义转述给其他人。
以保证新文字创造之后有人去给一个相对合理和一致的解释和读法。所以这可能就是古时候“圣”字的写法是一个耳朵和一个嘴巴的原因吧。而非后来所认为的圣人是那些品德高尚,完美无缺的人。但是这么说好像也有些道理,品德若不高尚,说出来的内容别人不信的话,怎么能保持一致性呢。但是完美无缺的人我想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也只是大家对于同一物体理解一致性的想象罢了。而对于那些处于条件不是很稳定,需要不断迁徙,甚至通过频繁的战斗和合并保持其存在的人类文明。由于没有权威的中间传递者,或者迁徙、部落合并导致的不稳定性传播环境。
如果继续使用象形文字,对其使用效果来说,真是灾难性的。但是他们也很快找到了办法,用有限的字母和读音的无限组合去表达看到的事物,即使合并或者迁徙过程有变化,由于其组合方式有一定规律和发音规律,即使大家分开了或者迁徙了,在汇合后依旧可以较为轻松的相互理解。
如果回望人类文明这两个大的方向,其各自的顶峰在于,唐朝时候的象形文字后裔,高度抽象和会意的押韵文字组合,高度压缩了想要表达的已经的文字要求,同时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家可能也意识到这种高度的抽象和会意有时因为其表达的意思太过于发散,存在被误解、错用甚至导致牢狱之灾的可能性。
高度简单表达的文字就慢慢退却了。
字母文字则不同,其高峰在于而且还在,就是通过数学符号和字母文字刻画客观准确规律的文字或者论文,但是由于新生事物的逐步增多也带来了新的困难,如果要准确的映射到现实空间,大量创造了使用频率非常低的长词。
象形文字和字母文字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上面其实也大概反应了。
反思与批判:
文字不应该区分地域和国家,象形和字母文字均有其优点和缺点,若要给二者一个合理区别。我想应该是应用场景,如果要更细致准确的描述,字母型文字更为合适;象形文字则在发挥想象力,创造美好场景的想象方面更加有力。
反过来也就是其缺点,字母型文字相对缺少想象空间和诗情画意,而象形由于其表达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其准确性大打折扣,容易导致同一文字描述映射到较大的实际空间。
由于文字读音的变化因人而异,太难保证其一致性,所以某种角度来说,要求大家保持一个标准的发音并给出一个标准或者好坏的评价,是不合适的。
但是又需要刻画一个尺度,让大家在一个合理框架和范围内能相互理解。同时,正是由于文字语音的变化不同,又产生出类似美好发声如歌曲等事物。但是在长久的时间里,准确记录这些美好并不可行,那些余音绕梁的美好,以及声音与文字的美妙交响就这样淹没在时间之河中了。
如果我们能看到或者听到,肯定为之震撼,但是逝者如斯,正是因为不可看到和听到,才使其成为永恒的回忆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