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招贤馆(1 / 2)

“哪里是托我的鸿福,分明是你这个老爹有面子。”刘备嘴角轻扬,笑着说道。

孙乾赶忙摇头,一脸惶恐地说:“主公莫要折煞属下,没有主公就没有今天的孙家,全族上下除了誓死效忠主公,根本无以回报。”

刘备轻笑一声,目光看向庭院中的花草,感慨道:“庭中花谢又一年又一年,总有人能继续看下去,你说是不是?”

孙乾微微皱眉,似乎明白了刘备话中的深意,低头回答道:“主公所言极是。”

刘备见孙乾已经领会自己的意思,心中稍稍松了口气,这次的敲打虽然轻微,但却起到了一定的不满。

至于孙乾内心真正的想法,刘备无从得知,但至少表明,日后需要孙乾的出面,如果他胆敢推脱,那便只能想办法换人了。

“公祐啊!人才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至关重要,往往也决定着它能够走多远。

袁绍虽然依靠四世三公的名声吸引了很多有志之士,但那礼贤下士的作风,一般人很难做到。

而奸雄曹操则更加了不起,不拘一格的收纳人才,唯才是举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谓颠覆了德才兼备的汉代传统,甚至不论品德如何劣迹斑斑,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得到重用。

相比他们,我甚感卑微,好在西野决战胜利之后,如今我刘备总算有一些声名,投奔的人却多数是无名之辈,但怎么对待无名之辈,是可以侧面表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度。”

孙乾见刘备说了那么多,侃侃而谈终于停了,旋即问道:“主公,是不是有何吩咐?属下必定竭尽所能将其办妥!”

“嗯,很好!吾欲建一座招贤馆,以揽天下英才,此事就交与汝来办,除了内阁治事一职,你还要兼任招贤馆的主事,官职就叫贤者大夫吧。

另外再寻一些经学大儒前来坐镇,聘请有德之士做考官,定期对招贤馆成员进行考评,日后徐州的官吏,便由此处选拔。”

“这”孙乾听后,脸上露出些许难色,犹豫片刻后说道:“主公,此事恐怕不妥。”

“哦?有何不妥?”刘备皱起眉头问道。

“主公,招贤馆此举,显然是触动了士族们的切身利益。”

孙乾能说出这话,敲打过的好处,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继续。”刘备淡淡的道。

孙乾旋即接着解释,“徐州上下但凡提交的任命官吏之事,最终需经主公署名同意,方能生效。

但实际上,县一级的官员名单,通常由县内自行拟定,上报内阁,郡一级的官员,则由太守等几人商议决定,再上报内阁,所提交的名单,往往都是由内阁默认内定再上报下发,说到底官场还是士人们说了算。”

“不劳公祐提醒,这一点我早知道,放心吧,招贤馆我想一个人做主也不可能会实现,让你做贤者大夫就是帮我看着一点。”

“这……”

刘备多少有点把孙乾放在火架上烤,但孙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崛起,正是因为中小家族纷纷用田契、钱财换到孙乾的认可,才使得孙家在徐州士族中占据前十的一席之地。

当然,这并非单纯的受贿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往来,并非所有给予钱财和土地的人,都能如愿当官或成为吏,其中的门道、关系网错综复杂。

甚至是有一套不成文的流程,首先你就不能是平民阶级,祖上是什么人,做过什么官非常重要,最后符合条件才能送田送钱。

还是那句话,凡事都有两面性,孙乾享受到这么多好处,自然也要付出更大的压力。

刘备见孙乾犹豫……也没动怒,温和的继续看着孙乾……

其实,单单内阁成员的俸米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上下,绝对说不上富贵,在古代的历朝历代官制中就没有一个官职,是能靠俸禄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孙家大大小小成员锦衣玉食怎么来的,就不要细说了,懂得都懂。

刘备就算是穿越者,也无法解决这个世界难题。

“主公,那是否开个内阁会议,毕竟经费是从内阁流出。”

“出征在即,兵贵神速,你亲自去转达一下。”

“诺,那……属下这就去规划办理。”

“嗯……”

孙乾走后,刘备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对,还是不对,借着敲打的时机,趁势建立一个招贤馆,不然以后徐州的大小官员,都以内阁马首是瞻。

招贤馆看似是刘备直接控制,但实际上,却也受内阁选拔,毕竟徐州的政权是掌印内阁制,不可能让刘备时时特批下令,不然内阁还要不要运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内阁始终拥有对地方的考核权,一个官做得好不好,自然是内阁说了算,何况招贤馆选拔,内阁同样也有话语权,只是刘备是怕真的错过眼下不出名的人才。

刘备虽然觉得这么做有些不妥,但也是无奈之举,总要依靠这些人来治理徐州,但长期以往掌印内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