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玄作为闷油瓶唯一的挚友,毅然接过一副挽联,率先向张家古楼走去。
看到张青玄的举动,张海客四人也未迟疑,接过挽联,一同为闷油瓶送葬。虽然他们不能再为他做更多,但这最后一次的送行却是他们能够完成的。
送葬队伍在飘雪 发,顶着刺骨的寒风,向着张家古楼迈进。
位于东北方向的张家古楼虽然距离不远,但也不算近。即便队伍不停歇地前行,也需整整一个晚上才能到达。
送葬队伍共由三十六人组成,其中二十人负责轮换抬棺,其他人则手持铃铛引领魂灵,或撒纸钱、扛挽联,进行哭丧等各种活动。
33
由于棺材自离开发丧场所后,就不能随便着地。万一落地,就得埋入土中,永不安稳。
因此,必须安排足够的抬棺者来保持棺木的平稳。
为张起灵办丧事是张家的大事,不容有丝毫闪失。
即使在恶劣的寒冬天气下,送葬队伍仍然连夜奔波了整整八个小时,终于顺利将棺材送达张家古楼。
只要将棺材安全运送至张家古楼,整个送葬仪式就算完成了。届时,闷油瓶就能完成天授仪式,正式成为张起灵,而张家人也会因此重获自由。
尾
寒风凛冽,大地银装素裹。
张家的送葬队伍在漫天风雪中连夜行进,一刻不敢停留。
直至翌日早上九点半,队伍才抵达张家古楼的位置。
从地理上看,张家古楼位于张家古宅的上游地段。
如果古楼的位置低于古宅,即便启动机关,天授予人的解药也无法通过水流传输至古宅。
张家古楼建在一座几乎无法攀登的险峻山峰之中。
这座石山突兀耸立,四周峭壁嶙峋,难以攀登。
只有一条唯一的路径可以通达山顶。
自从张家迁居东北以来,他们便购下了整座山峰,并秘密对其进行改造,兴建了张家古楼。
直至今日,这片山峰仍属张家所有。
张家一直有专门人员在这里守卫,禁止外人擅自闯入。
即使有人侥幸攀上此山,也很难找到张家古楼的入口。
没有张家特有的技术手段,任何人也无法启动机关进入古楼内部。
冬季的持续降雪使得上山的道路积满了冰雪,给送葬队伍带来了不少阻碍。
但对张家人来说,这仅仅是些微的不便,只是所需时间略为增加罢了。
整整花了两个小时,送葬队伍才将棺材成功运至山顶。
他们找到了通往张家古楼的山洞入口,经过三次机关验证,深入地底百余米,终于进入了张家古楼。
不过,他们也只能在外等待,因为按照张家的传统,只有族长才有权限自由出入张家古楼。
其他人若想进入古楼,除非已故,才会被抬进去安放。
历史
实际上,张家古楼并非固定在一地,它曾先后迁建在多个地方,但形式各异。
张家会将集体葬墓设在能够吸取地气精华的地方,待精华汲取完毕后,便迁移到新的位置。
东北的张家古楼在其历史中仅是过渡性质的一处,投入的心血和财力并不如巴乃的张家古楼那样庞大。
早在明朝时期,张家便开始谋划修建位于巴乃的张家古楼。
到了清朝,张家在巴乃建成了这座新的古楼,承担起了守护最终秘密的重任。
许多重要的仪式和布局,都被送至巴乃的张家古楼,而非东北的张家古楼。
因此,与巴乃的张家古楼相比,东北的张家古楼在规模上显得小得多。
从清朝时期开始,张家便陆续将部分族人迁往巴乃。
如果没有连番动荡的影响,按正常发展轨迹,张家最终应该会选择完全搬迁至巴乃。
现在的张家衰败得太快,几乎快要四分五裂,因此迁徙计划被迫搁置。
闷油瓶当初从泗方城逃生,之后由于某些原因,在巴乃居住了一段时间。
此时,包括张青玄在内的五个人和其他八人一起,站在一个宽敞的石室中。那八名抬棺的张家人依旧抬着棺材,没有放下。
随着张九日和张念点燃石室内的灯火,周围的景物变得清晰可见。
这个石室非常宽敞,四周摆放着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像,墙上刻着麒麟浮雕。
有一个凸起的方形石台,长约两米,宽约一米。
看到这个石台,张青玄等人便明白,这显然是用来放置棺材的。“把棺材放上去吧。”
张青玄对抬棺的张家人说道。
大家连夜赶来,将闷油瓶送至张家古楼,已经十分疲惫,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
八名抬棺者将棺材移到石台旁边,小心翼翼地将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