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般若这些权教的菩萨,经过方等、般若大乘经典的教育以后,开始行布施了。或者以“金银珊瑚”布施。这个珊瑚是热带海洋中的一种动物,它是一种动物,是多群体的结合,就像树枝的相状。“真珠摩尼”就是一种如意珠,古代的如意珠,让你所求如愿。“砗磲”就是大海中的贝类。“玛瑙”它是石英矿石中的一种变体,但它的质地较这个石英较为细致,而且色彩较鲜艳,这是玛瑙。“金刚”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钻石。这以上种种诸多的珍宝,还有“奴婢车乘”或者是“宝饰辇舆”,就是带有珍宝的这些车乘,旁边有很多珍宝装饰的车乘。
那么干什么呢?“欢喜布施。”你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回向佛道。”因为权教的菩萨没有安住一念心性,那么怎么办呢?他只能通过回向。就是说,我先创造一个功德,我心就住在这个功德,然后把这个功德再回向无上菩提。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呢?“愿得是乘”,就是成就大乘的波罗蜜。那么佛陀就赞叹“三界第一,诸佛所叹”,这是三界有为诸法当中最为殊胜的。
我们注意看,这以下的六度基本上都有四个字,叫做“回向佛道”。也就是说,权教的菩萨其实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创造六度的功德;第二个,把它回向无上菩提。那么回向菩提跟直趋菩提有什么差别?当然,直趋菩提就是我们《法华经》说的,你站在一念心性,你根本不需要回向,你站在三世诸佛共同的平台——一念心性,观即空即假即中,你修的一切法门不需要回向,直接就是菩提。
套一句咱们净土宗常说的话,有人问印光大师说,念佛可以往生,那我通过布施持戒修善法也可以往生,那有什么差别呢?印光大师说,念佛往生叫做直接,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它不需要回向。因为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它跟阿弥陀佛是直接感应。直接感应你还回什么向?你不多此一举吗?就是,你已经是“即众生心”,已经进入佛陀的大觉海,你还回什么向?
回向就是说,你本来要到b,但是你到不了b,先到a。先到a,那没关系,我再想办法通过一个方法,把a转成b,就是回向。就是我想要到b去,但是我到不了b,我到不了佛道,我只能成就功德,那我把功德创造出来以后再通过回向。净土宗也是这样,我不能一天到晚念佛,我做做布施、做做义工。但是这个东西如果你没有回向,那就不是往生的资粮,因为它本身不是往生的因缘。
本段经文也是这样。布施本身不一定是成佛之道,不一定。但是如果你通过一个动作,“回向佛道”,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个动作是一定要有的。因为权教的菩萨他不能够直趋佛道,他不能站在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来修布施,他只能够通过他的空正见跟菩提心来布施,所以必须回向。
“或有菩萨,驷马宝车”,这些菩萨用四匹马的宝车。这个车就很正式了,它不是一匹马、两匹马。一旦一个车子是四匹马拉的,这个车子就很尊贵了。或者是“栏楯宝盖”,上面有宝盖的车子;或者是轩饰(古代做官的车子,它是有各种的步辇),珍宝装饰的车子来布施。
这个是财施。
我们看第二个,舍身。
“复见菩萨”,有的菩萨他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他也会遇到特殊情况),用身肉手足或者妻子来布施。那么干什么呢?追求无上菩提。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都是舍身。
再看最严重的布施。“又见菩萨”,以“头目身体,欣乐施与”。那等于是舍命了,把头、身体舍出来。那么干什么呢?也是“求佛智慧”,也是回向无上菩提。
也就是说,权位的菩萨在没有接触《法华经》之前,他不能直接契入光明然后再创造功德,他只能在光明之外创造一种功德庄严,然后再回向菩提,把它往光明的地方带。
菩萨的功德是有六个。现在有个问题了,为什么把布施排第一个?布施是一个福报,跟佛道其实没有直接关系。是的,福报跟智慧、跟菩提没有直接关系,它只是一个助缘。为什么佛陀把布施放在菩萨第一个功德呢?它的理由,佛陀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他说,你如果不布施,你这个菩萨整天就修止观,没错,你的智慧会慢慢靠近佛陀,但是你有一个问题,这个是现实问题。因为菩萨不到涅槃去,所以他是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假设他没有求生净土的话,那么他必须要借假修真,他要借这个五蕴的果报来进行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如果他不修布施,他会堕入到一种非常贫穷的境界,比方说贫民窟。在没有福报的加持之下,即便他有智慧、有道心,但“贫苦多怨”。因为你是一个凡夫,如果遭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刺激,你很容易个性偏激。
其实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大乘菩萨自己很痛苦,却会去关怀别人。很难!你不能对一个凡位菩萨用这么高的标准。所以佛陀知道,凡位的菩萨必须有福报保护。就是你有福报撑着,至少你不能堕入到太过贫穷,否则的话,你自己很多很多怨恨。然后,还不是这样子而已,还会“横结恶缘”。你没有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