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登基诸事(1 / 2)

锦衣长歌 刘可乐 1033 字 1个月前

常歌喝了口茶,而后道:“汪知府也是有苦难言,属下体谅的很。不过你放心,沈万三今后会收敛许多。给你透个消息,上位刚刚敲打过沈万三。”

不多时,两名重犯押到。常歌让汪广洋派了十名差役,帮着他将重犯押回了拱卫司。

与此同时,吴王府书房。

朱元璋正在跟几个心腹大臣议事。与以往不同,这次议事多了一个宋濂。

朱元璋道:“新朝国号已经定为‘明’,关于年号却一直未定。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竟用了整整十个年号。本王认为太过繁琐。未来的大明,应该实行一帝一年号的制度。”

李善长道:“上位说的是。年号太多显得杂乱。百姓不好记,史书不好写。一帝一年号的制度能够杜绝这一弊端。”

朱元璋道:“昨夜本王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年号。”

说完朱元璋从书桌上拿起一张纸,纸上写着“洪武”二字。

朱元璋转头问宋濂:“宋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你以为这个年号如何?”

宋濂捋了捋自己的胡须,侃侃而谈:“历代开国之初都是兵事最胜。洪武含有洪大武功之意,彰

显武事之威。上位灭群雄,北伐中原,洪武二字更能彰显您的豪杰之气。且‘洪’字本意是盛大。以洪武做年号预示了未来的大明将是古往今来第一盛大之皇朝。”

朱元璋闻言大喜过望:“宋先生所言字字珠玑!说到了本王的心坎上!那年号就定下两个字吧。”

五名谋臣齐声道:“上位英明。”

朱元璋看着身后的地图,叹息道:“应天城虎踞龙蟠,有帝王之气。其实凤阳这地方也不错。可惜不能跟应天相比。不然本王真想将新朝的都城定在凤阳。”

朱元璋骨子里其实有一种暴发户的心态。从古至今的暴发户都有一个相同的心态,那就是: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刘伯温颇为了解朱元璋的心思,他开口道:“臣以为,新朝定都应天。应仿金例,再设中都。凤阳是上位的龙兴之地,将凤阳设为中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且要在凤阳兴建中都行宫。”

李善长面露苦色,心中暗骂:漂亮话都让你刘伯温说了,事情却要我这个中书宰辅去做!修建中都行宫不花钱么?现在北伐的事已经弄的中书省捉襟见肘了。你又蹦出这么个馊

主意。我还不能反驳!反驳就是扫上位的兴。要论古往今来溜须拍马不干实事第一人,非你刘伯温莫属!

心里虽骂,李善长嘴上却不能这么说。且拍马屁的好话不能让刘伯温一个人全说了。他开口建议道:“刘先生所言极是。且臣以为,除了将凤阳定为中都,修建行宫,还应该追封上位的父亲、祖父、母亲、祖母为先皇帝、先皇后。”

朱元璋闻言喜形于色:“所言有理。至于封号嘛,且容本王想一想。”

一柱香功夫后,朱元璋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封号:“本王决定了,追封先父朱五四为仁祖淳皇帝。追封先母陈氏为淳皇后。追封先祖朱初一为熙祖裕皇帝。追封先祖母王氏为裕皇后。”

朱五四和朱初一活着的时候几十年都没吃过细粮。哪里能想到死后数十年稀里糊涂成了皇帝?这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五谋臣齐声道:“上位英明。”

胡惟庸又建议道:“启禀上位,历朝开国,都要封赏功臣,赐予功臣爵位世袭罔替。臣以为,应仿旧历,外姓功臣封公、侯、伯三等爵位。”

胡惟庸这是在替淮西党的那群功勋老将

发声。打了十几年的仗,谁不想功成名就,被封个世袭的爵位,让子孙后代都有个铁饭碗?

朱元璋思索片刻后说道:“封世袭爵位是一定要的。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伪元盘踞江北,伪元梁王占有云南,明升的伪夏小朝廷窃踞巴蜀。一统天下的仗还没有打完。说不准以后还有谁会立下大功。如果仓促封爵,武将们以后立下的功劳怎么算?这次登基大典,只封官,不封爵。待到天下一统,再封世袭爵位不迟。”

胡惟庸道:“还是上位想的周全。臣莽撞了。”

朱元璋再道:“还有,汉高祖曾与众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本王看未来的大明不必如此。异姓功臣亦可封王。”

朱元璋后来的确封了几个异姓王,不过都是死后追赠。他刚才说这句话,无非是在一众臣子面前悬了一根胡萝卜。言外之意是:你们好好替本王打天下。只要立下大功,王爵我都可以封!

李善长大喜过望:“上位心胸宽广,对待有功将士真是不吝赏赐。如此一来,前线将士必然士气高涨,为新朝抛头颅洒热血不惜性命。”

朱元璋再道:

“哦对了,大典那天先是本王登基。登基之后的流程呢?”

李善长连忙答道:“上位荣登九五之后,要先册封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再册封正妻马氏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