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翰林院承旨(1 / 2)

锦衣长歌 刘可乐 1038 字 1个月前

常歌几乎看呆了!宋濂笔走龙蛇,文思如泉涌。一刻钟工夫都不到就写好了慷慨激昂的洋洋千余言!

宋濂写完,将笔放在笔架上。他转头看着常歌:“常千户,墨迹未干,你稍等片刻。”

常歌一脸敬佩的看着宋濂:“宋先生,都说您是当世大儒。今天属下算见识了。不怕您笑话,属下虽读过几本书,可这么短的时辰,别说下笔现写这样一篇千言檄文,就算是照抄都抄不下来。”

宋濂笑道:“术业有专攻。要让老朽提刀杀人,老朽一样是外行。”

二人说话间墨迹已干。宋濂将写着奉天讨元檄文的白纸叠好,交给常歌:“你快将它交给上位吧。”

常歌问:“您何不誊抄一遍自己留一份。”

宋濂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我的那份装在这儿呢,忘不了。”

宋濂用后世的话说简直就是个国宝级大作家。常歌拿着那张纸来到新王宫,新王宫那边却说朱元璋已经回了吴王府。于是常歌折返到了吴王府,来到朱元璋的书房门前。

李、胡、刘、杨四位核心智囊正在跟朱元璋商议建立新朝的诸多细节。一旁伺候的云奇提醒朱元璋:

“上位,常歌来了。”

朱元璋朝着门口喊道:“进来。”

常歌进得书房,将奉天讨元檄文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把纸铺到书桌上,随后对李善长等人说:“来来来,奇文共赏析。”

众人聚拢过来,花了盏茶工夫看完檄文。朱元璋脱口而出两个字:“雄文!”

刘伯温说了四个字:“气势磅礴!”

杨宪的评价是:“宋先生这篇千言檄文,顶的上五万大军!”

李善长虽跟宋濂不是一党,此刻却也由衷的赞叹:“文采斐然不说,整篇檄文有理有据,讲明了为何北伐是顺应天命。行文让人看后有热血沸腾之感。”

胡惟庸亦道:“最后一句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更是画龙点睛之笔。上位登基成为九五之尊后是天下共主,天下不分汉蒙,皆是您的臣民。”

朱元璋感慨道:“标儿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李善长趁机进言:“上位,说到世子。臣有一建议。在登基大典当天册封王妃为皇后。册封世子为太子。”

刘伯温附和

:“王妃是上位的患难妻子。有足够的资格成为国母。世子既是嫡出又是长子,理应成为太子。”

朱元璋对二人的建议十分满意,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他道:“就按李相、刘先生说的办。且要形成制度,今后朱氏皇朝的太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元璋说完,忽然想起了什么:“宋濂写出了这样一篇气势如虹的檄文,我该赏他点什么。常歌,宋濂没说他这篇檄文写了多少天?宋濂清贫,他写了几天本王就赐他几百两银子。”

常歌的回答让朱元璋和四位智囊万分惊讶:“禀上位。宋先生一直没写啊!这篇千言檄文,是他用一刻时辰思考,一刻时辰挥毫写成的。”

朱元璋惊讶道:“一刻时辰?宋濂的才华真是说才华横溢都是贬低他,应该说是骇人听闻!”

刘伯温既是宋濂的好友,又是一党。他提醒朱元璋:“上位,登基大典册封百官,宋濂只是从六品的翰林直学士。臣以为是否可以略微升他一两级?”

朱元璋摇头:“品级太低了,不成!封他为翰林院承旨,职正五品!”

刘伯温闻言心中大骇

,一股酸味油然而生。本来已经商定好朱元璋登基后设立翰林院,今后中举的新科进士一律先进入翰林院历练。这样一来,翰林院就成了朝廷未来的官员养成地。可以说谁掌握了翰林院谁就掌握了大半个官僚体系。刘伯温对翰林院承旨一职早就志在必得。此刻朱元璋的一句话却让他竹篮打水一场空。

朱元璋是多聪明的人?翰林院承旨之职虽然品级低却万分重要。他心中早就选择了与世无争的宋濂,而非野心勃勃的刘伯温。

片刻酸味过后,刘伯温宽慰自己:宋濂始终是浙东党人。上位把翰林院交给他,总好过交给淮西党。

朱元璋又道:“常歌,你先回拱卫司吧。告诉毛骧,明日北伐誓师大典,拱卫司要拿出最好的仪仗。”

常歌领命而去,回到了拱卫司,将朱元璋所说转告给了毛骧。

毛骧不敢怠慢,立即召集八大千户议事。

毛骧道:“明日北伐誓师大典,咱们拱卫司负责上位的銮驾、仪仗。誓师大典算是登基大典的预演,马虎不得。常歌,你负责在本司仪仗中挑选一百名人高马大,孔武有力,长相英俊的。大典之时,携

带兵器一律都要是崭新的。”

常歌拱手:“是。属下一定办好。”

负责誓师大典仪仗的事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