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算盘打得也还算不错。
孟珙的忠顺军始终驻扎在襄樊,就是南宋朝廷接收蒙古人让渡的开封以南的土地的时候,也没有动用孟珙的这支军队。因此时至今日,这支军队的指挥仍旧相对完整可靠,确实是可以在关键的时候发挥出关键作用的。
然而抽调忠顺军平叛,却还存在其他的隐患。
“皇上,孟珙镇守襄樊
重镇,乃是朝廷的一枚定海神针。要是抽调他的忠顺军平叛,那襄樊前线必然空虚。现在金国尚未灭亡,而蒙古似乎又在大举南征,万一他们趁此机会乘虚而入,那恐怕就大事不妙了。”
柴安风的这个问题还真把皇帝赵昀给问住了。
赵昀到底是个古人,没有系统地学过辩证法,对于“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哲学论断,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悟,还真的没把北边金国和蒙古这两个邻居的因素考虑进去。
但是平心而论,赵昀能将计划部署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了。只不过现在的史弥远实力雄厚,要是没有一个完美的计划,并且完美地执行这个计划,恐怕难以将其一举铲除。
事实上,古代没有根基的小皇帝挑战权臣的例子并不少见,但真正成功的却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康熙诛杀鳌拜的那次行动了。
不过康熙皇帝的处境无疑要比赵昀好得多。
首先是那时的清朝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东边占据台湾的郑成功不过是癣疥之疾,盘踞南方的三藩,那时也还算听话。不会像现在的赵昀那样,时刻面对着北方两个虎视眈眈的对手。
第二,是康熙皇帝得位正统、地位稳固。
康熙是前任顺治皇帝的亲儿子,又是顺治帝亲自指定的接班人,先天就具备着统治的合法性。而赵昀可不是前任宋理宗的亲儿子,而不过是一个远房的旁系宗室,还是靠着史弥远的密谋才挤掉了济王赵竑,登上了皇帝之位。因此,说起来史弥远还是赵昀登上皇位最大的功臣了,要是哪个不知好歹的,骂皇帝一句“忘恩负义”,就能直接把皇帝骂的哑口无言……
第三,是康熙皇帝诛杀鳌拜
的时候,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还活着。
孝庄太后的对于稳定朝局的作用,甚至还要超过死了的杨太后,足可以压制住鳌拜死后朝局的动荡。而就算赵昀能够一举铲除史弥远,那光凭一个小皇帝就能够稳定住政局吗?这是要打上问号的。
以上种种条件,造成了最后的结论——
那就是康熙皇帝属于得道多助,当时满汉无数大臣,背地里都是反对鳌拜而支持康熙的。拿下鳌拜之后,康熙自然可以做到一呼百应。
而真正支持小皇帝赵昀的人能有几个呢?就算有,其中又忠心又掌权的,恐怕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所以算来算去,后世康熙皇帝成功除掉鳌拜的有利条件,赵昀竟是一条都没占着——这种情况下还想要一举拿下史弥远,不知跟自寻死路有多少区别……
柴安风可不想小皇帝犯这傻,毕竟这个赵昀再难对付,也总要比史弥远好对付多了。
因此柴安风又劝谏道:“皇上,看来此事难以成功,我等还是要从长计议为好。”
皇帝赵昀也被柴安风刚才算计得有些心虚,已然改变了之前求快冒进的心态,却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太后尸骨未寒,所以史弥远还多少有些收敛。可唯恐夜长梦多,他逮住机会就要率先发难。总之是史弥远是必须铲除的!”
“皇上圣明。但是铲除也讲究一个方式方法。皇上也知道的,我的幕僚耶律楚材先生足智多谋,我想同他多商量商量,总是能拿出万全的办法来的。”
“嗯,这样也好。”皇帝总算是被柴安风说动了,“但是这件事情事关江山社稷,一定要做得机密小心,不能泄露半点消息。这一点不用朕提醒你了吧?”
这倒当然是不用提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