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第 104 章(1 / 4)

一只脚已经迈下廊的贺士又把那只脚缩了回来, 笼着袖子眯眼瞧着影壁处人头攒动。

他转头对桓墨说:“前两日我读你们楚国一个范子所著的《后汉书》,读到党锢之祸那章, 当时那些党人之间,大多也都是同窗或者师生,我就觉得咱们读书人其实还挺有能耐的。”

桓墨的鲜卑语并不很好, 但也大致听出了影壁前吵嚷的那些生徒在说些什么东西。

原来今日太学开放, 预备今年参加太学品评的生徒们结伴前参观,谁料还未进门就被拦了下来。

生徒们为了这次活动, 全体都穿着士人的广袖大袍,扎红缨小冠, 无不风度翩翩, 不想让自己的师父徐纵丢脸。他们这般重视, 却连太学的门槛都没有摸着, 能不气愤?

更加可恨的是, 领头的那个学生正是出自辽东段氏之鲜卑人, 俊美高大,一身广袖长袍穿在他的身上仿若谪仙,可那拦人的太学博士只是鄙夷地扫了他一眼,竟然说道:“段郎君不去虎贲练武,怎沐猴而冠, 跑来太学,莫不是欺我眼拙, 认不出你来?”

段生好声好气地同他道:“学生皆是城中蔚秀书院的弟子, 师承燕南徐先生纵, 太学招生,故来此参加品评。”可那个不知道几品的博士却说:“胡人不能参与品评。”此后,更是不分胡汉,叫人把所有蔚秀园的学生都给赶了出去。

赶人的是虎贲,同那位段生的家里头有些私交,好言好语将他劝走,也道:“高氏上位,国库拨了好多钱给太学要扩建,这帮汉生的眼睛都长到头顶上去了。仗着肚子里头有些个墨水,以为人人都大字不识?兄弟我也看不下去,可如今被拨到这里,也是仰他们的鼻息,你就当送我一个人情,领着你的同窗姑且回去吧!”

段生愤愤不平,回到书院,立刻召集学生开会。他也算是鲜卑大族出身,本就在胡人学生里头有些号召力,再加上这次被不分青红皂白赶回来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汉人生徒,大家立刻就在影壁前围了一圈。

“高后独揽朝政,说是扩建太学,我看,不过是借此幌子发展她自己的党羽!高家世代在水木读书,自然是紧着水木书院那些纨绔!假惺惺地说要广招人才,真的人才去了,评也不评,就将人拒之门外,这哪里有什么公平可言?”

段生读书前可没荒废武艺,站在影壁前的演讲中气十足,振聋发聩。廊后站着伸着脖子瞧的桓墨听罢苦笑了一声,转头问贺士:“你说你读了党锢之祸,那你还记得范子在书中说党人死了多少?”

贺士答道:“那不过因为当时的军权,都在宦官的手中,党人的抗争自然容易被镇压。但现在你看看闹事的学生,为首的可不就是家里头手握重兵的?”他指了指已经爬上影壁前的石台,开始大声斥责太学的段生。他又指了一圈下面围着段生的,情绪最为激动的几个人高马大的学生,无一不是胡人面孔,“那几个,这几个,凑一块,龙都半个城的宿卫——有了!”

桓墨递给他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他们敢么?“

贺士说:“读书会让人胆子大。何况他们本来就不是胆小的人。”他把手踹进了袖子,像是个老农巡视自家夏日疯长的苞谷地似的,又一次憨笑起来。

桓墨瞧着他的笑容背后一阵阵的发冷。

长安驿,灯火如豆,崔仲欢跪坐在案几前看着地图。他一路游说,沿路的几个州府都被他说得有些心动,可始终还在观望当中。他知道不把长安拿下,不在原来的汉长安明堂上祭天登基,那些墙头草似的郡守太尉们,是不会彻底倒戈的。所以长安才是他的目标。

夜里官驿的门却打开了,急促的马蹄声闯进来,他辨认出是从东边来的人,急忙秉烛查看。听到动静的秋韵同时也从侧耳室中出来,正好同他打了个照面。

一个风尘仆仆的驿足进了一楼的大堂,楼下住的是呼延部的几个亲卫,他见到了,喜出望外:“崔先生可在此地?”

呼延西坨问道:“你是何人?”

驿足答道:“我自龙都将消息传给单于,既然崔先生在此,那正好将消息先传给先生听。”

站在楼上的秋韵、崔仲欢二人方知,原来是刘易尧夫妻在龙都留下的信使。既然能不经过康平的手,先上报给崔仲欢,说明这个消息对崔仲欢目前的景况很有帮助。

秋韵连忙提裙下楼,道:“信件给奴婢,奴婢带给先生。”

驿足将火漆封起来的竹筒递给她,秋韵低头看过,火漆上面印着的却是个陌生的印记,她并不识得,不由微微皱眉:“敢问这个消息是从何处传来的?”

呼延西坨看了一眼,却道:“这是大阏氏三十卫的印记吧?这上面标着的应该是十一郎。”

秋韵放了心,将竹筒带上了楼去。崔仲欢揭开来,抽出里头的布条,看了一圈,本凝重的脸色逐渐绽放了开来,若不是带着病腿,他几乎是要小跑着下楼。

呼延西坨见他那么高兴,有些一头雾水:“老崔你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