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
江上秋风卷浪急,
庐山青影入云低。
舟行万里终朝觐,
惟有东林证禅机。
言及万历四十六年八月之秋,江南之地秋意渐浓。但见层林尽染,枫叶似火,江水波光粼粼,与天际之光交相辉映,实乃秋高气爽之佳景也。值此良辰,徐霞客与同族兄徐仲昭、旧友白夫相约,欲往庐山一游。此番意在探寻东林寺,盖因那古刹清幽静谧,冥冥中牵引其心神。
且言这东林寺,乃庐山之名刹。自东晋慧远大师于此聚众念佛,遂成江南文人雅士心向往之胜地。寺中白莲社之遗迹、观水堂等,皆令人心驰神往。
同行之徐仲昭、白夫二人,于江南亦颇负盛名。平素常闻东林寺诸般胜景:五老峰下晚钟暮鼓,芦林泉边清风明月,皆令人神往。惜乎一直未能亲睹。今得与徐霞客同游,实乃幸事。徐霞客亦甚喜,念终得一知音,可同赴此境,共赏这人间绝妙之景。
遂三人整束行装,踏上这寻幽觅胜之途。正是:结伴同行探古刹,清风明月正相宜。白莲社中觅陈迹,共论千秋慧远时。
且说三人至九江府城,稍作休憩。此九江素为交通枢纽,四方商贾云集,往来如织。三人于码头寻得一小舟,议定向庐山而行。
那船夫沉稳老练,撑篙驭船,技艺娴熟。只见其驱船入长江,一路向南,船如利箭,破浪疾驰,直奔鄱阳湖。
此刻江入湖,湖面船只穿梭,帆影重重,宛如繁星坠世。远处碧空澄澈,白云悠悠,与江水相接,实乃恢宏壮丽之景。徐仲昭性豪爽,酷爱江湖风光。
此时立于船头,任江风拂衣袂,望远处青黛山峦若隐若现,精神为之一振。他深吸口气,高声道:“诸位请看,前方便是庐山。东林古寺正在那山脚之下,距此不过三四十里。”白夫博学多才,平素好谈古论今。
闻徐仲昭之言,含笑点头道:“东林寺于江南久负盛名,吾等读书时便常闻其名。慧远大师于此结社念佛,高僧大德纷至沓来,使此地更添灵秀之气。今日有弘祖贤弟引领,定能领略一番绝妙胜境。”徐霞客闻二人之言,心中思绪翻涌。他素闻庐山东林寺钟声雄浑,悠悠传于山谷,每每令游人驻足倾听,心生禅意。
此时见山色渐近,遂催促船家加速前行。那船家见三位客官兴致盎然,赶忙加力摇橹,船如飞般疾驰。正所谓:一叶扁舟破江来,遥瞻庐山紫气开。东林胜迹今时访,钟磬声声渡岸台。
且说那鄱阳湖之水,浩浩汤汤,波涛汹涌,不住地拍击着小船的船舷,发出清脆的声响。徐霞客倚舷而坐,凝视着那滔滔湖水,心境逐渐平静下来。
他自幼便酷爱读书,尤爱那些游山玩水的记述。每每翻阅到描写东林寺的篇章,总是被其中所蕴含的禅意深深触动。寺中佛音袅袅,禅意深远,令他心驰神往。如今得见庐山真面目,亲身经历这一路的山水风光,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那船夫乃是经验丰富的老江湖,水性极佳,掌舵稳稳当当。只见他轻车熟路地将船驶入一条宽阔的河道。徐霞客见那河水平缓,两岸绿树成荫,便仔细端详起来。但见河面开阔,水波不兴,岸边垂柳依依,竹林繁茂,远处山峦若隐若现。
徐霞客见此情形,便知晓此处定然是龙开河的入水口。这龙开河乃是通往庐山的重要水道,自古以来就有“庐山门户”的美誉。船行渐远,河道逐渐变窄,水色清澈透明,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不时跃出水面。
两岸的树影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那船工一边撑篙,一边向三人介绍道:“诸位客官,前方二十里便是李裁缝堰了。过了那里,便是上山的好地方。”正所谓:一叶扁舟泛碧流,两岸青山如画游。龙开河水清似镜,倒影杨柳系归舟。
徐霞客一行三人乘船抵达李裁缝堰,见此处风景美不胜收,便舍舟上岸,改以步行继续前行。那李裁缝堰处,两岸树木郁郁葱葱,几乎不见人影,远近皆是碧绿的稻田,微风拂过,阵阵稻香扑鼻而来,真乃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三人闲庭信步,但见溪水之畔,疏柳摇曳,零星农舍隐匿其间。时维夏初,稻苗繁茂,绿浪翻滚,甚为可观。路旁偶有卖茶老妪,担柴樵夫,见三人行至,皆停步作揖吆喝,展露憨厚笑颜。
徐霞客见此等景致旖旎,不禁驻步观赏。但见远方青山如黛,近处稻田似锦,溪水潺潺流淌,天光云影,皆纳于眼底。他不禁击掌称赞道:“天光水色相互映照,山寺香火宛如仙境,此等美景,实令人心旷神怡!”徐仲昭亦是个风雅之士,闻此抚掌大笑道:“若非亲身至此,岂能得见这般古风遗韵之地!着实乃人生一大快事。”白夫见二位先生如此愉悦,亦喜笑颜开。
三人志同道合,不觉相视一笑。此时恰有山风徐徐吹来,携来远处东林寺的钟声,三人遂依着前人指引,循阶而上。那山路虽崎岖坎坷,却亦别有一番意趣。松竹夹道而立,山花点缀其间,偶有幽鸟啼鸣,更增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