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乘筏探幽小桃源山僧同行走三教(1 / 4)

诗曰:

溪畔群峰云外连,

桃源深处隐神仙。

三教并立青崖峭,

石缝穿行步步艰。

徐霞客昨登了天游峰,今晨又整束行装欲发。但见其着青巾长衫,足蹬草履,手持竹杖,背囊中藏着纸笺笔墨,行装已然备妥。

随从仆人呼道:“老爷,竹筏已备好,可要动身了?”

徐霞客精神一振道:“正值良辰,即刻启程。”遂往溪边而去。

至溪边,见竹筏泊于岸旁,撑夫舟叔乃武夷山一带闻名的撑筏老手。这撑夫是个黝黑壮实的中年人,身着短打,手持长竿,实乃一把好手。

徐霞客与仆人乘上竹筏,撑夫点水疾行。晨曦初现,山色迷蒙,两岸青峰相对而立,云雾缭绕其间。溪水清澈冷冽,碧波荡漾,竹筏随波缓缓前行,徐霞客心中涌起豪情。

撑夫舟叔道:“客官可是要往‘纱帽峰’去?”

徐霞客点头道:“正是。闻其峭壁临于水畔,形如官帽,今日定要亲睹一番。”

舟叔又道:“须先过‘玉女峰’。传说乃仙女思凡,遭责而化峰。峰顶巨石,远望似仙女伫立。”

徐霞客大笑道:“妙哉!若不亲身经历,岂不是虚度此生?”遂取出文房四宝记录之。

至第七曲,见巨峰拔地而起,峭壁如刀削一般,形状仿若官帽。徐霞客赞叹道:“好一座纱帽峰!”即令靠岸,拾阶而上。

登峰回望,九曲溪水蜿蜒盘旋,青山层叠翠色,云雾缭绕,如在画中之景。徐霞客挥毫记录。

忽闻钟声,问其出处。撑夫道:“此乃第八曲天心寺钟声。古钟晨时击打三百响,声传十里。”

徐霞客兴致愈发浓厚:“还请载我往第八曲,一观天心寺。”

舟叔应下,复点水前行。此时日头渐高,雾气消散,两岸山色愈发清晰,映着碧波,宛如仙境。

且言徐霞客自辞别仙掌岩,沿溪之右岸徐行。两岸峰峦仿若刀劈斧斫,溪水澄澈,倒映着天光云影。徐霞客暗自思忖:“武夷九曲,处处皆有乾坤,定要寻得那水穷山尽之所。”

徐霞客遂请了一位本地山民作向导。

未几,见三座奇峰矗立,形如三位道人并肩而立,仰头观天。峰顶光秃,半腰生有古松翠柏。向导言:“相传是三位得道高人,因观天上仙鹤被玉帝化作山峰。”

徐霞客闻之莞尔,随即记录。

前行见一自然石门,高二丈,宽一丈,两壁如削,上有巨石横陈。石门两旁遍生青苔藤萝,滴着水珠,清幽至极。

徐霞客问:“莫非其后有洞天?”向导笑道:“诚然,只是需低头弯腰方可入内。”徐霞客兴致勃勃,拾级而上。

穿过甬道,徐霞客惊呼:“妙哉!”眼前豁然开朗,天然石室四壁峭立,上有石窟,下有石台,宛如殿堂。天光透入,满室生光。一角有清泉叮咚作响。

徐霞客踱步许久,随即记录:“三仰峰下石门天成,穿门而入,别有洞天。此处泉甘石奇,实乃武夷之胜境也。”

忽闻石室深处传来风声,向导道:“此乃风洞,通往地底,阴雨天时似龙吟。”霞客赞叹不停,又详加记录。

临行之际,徐霞客回望三仰峰,见其于落日余晖中愈发雄伟,仍是仰头望天,令人不禁发笑。

且说那徐霞客转过山径,眼前豁然开朗,竟现一处绝妙之境。周遭青山环绕,山腰云雾缭绕。当中良田葱郁,稻浪随风翻滚。一条山涧曲折流淌其间,清水潺潺作响。涧畔杨柳依依,松竹郁郁苍苍。数间茅屋深藏于翠竹之间,炊烟袅袅升腾。

远处传来鸡鸣人语,徐霞客暗道:&34;好一处清幽绝胜之地!&39;不慕朱门久,栖迟白云间&39;,难怪古来隐士皆爱此等幽静之所。&34;

忽见牧童骑牛而过,笑问:&34;这位大老爷可是来游山的?&34;

徐霞客问及此处人家,牧童指道:&34;那边住着个姓陈的读书人,常有学子来访。竹林深处还有个种菊的张老,日日饮酒作诗。&34;

徐霞客欣喜,取出纸笺笔墨,画下胜景。他沿田埂小路前行,路旁野花绽放,藤蔓缠绕。经过菜园,见瓜豆茂盛,桃树枝繁叶茂。

登高远望,峰峦叠嶂,翠影重重,竹林摇曳生姿,白云悠悠飘荡。数只白鹤于云间翱翔,时隐时现。徐霞客奋笔疾书曰:“此地四面环山,山青如黛,中有良田数顷,茅屋数间,涧水潺潺流淌,竹林郁郁葱葱。实乃武夷山中之一处世外桃源也。”

忽闻竹林深处传来箫声悠扬,与山风相和。霞客驻足倾听,又写道:&34;闻箫声而不见其人,想必是哪位隐者抱箫独奏。此般意境,直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34;

箫声渐远,徐霞客收起纸笺笔墨。盘桓良久方才离去。临行前,他回望这方净土,暗叹:&34;此等去处,直教人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