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龙湫奔腾震心魄云雨缭绕寻雁湖(2 / 3)

路途艰辛,却无丝毫倦意。

登上亭子,但见四面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群山叠嶂,近处飞瀑流泉,一派天然图画。徐霞客寻了个舒适之位坐下,面对瀑布,不觉已是良久。

其一边欣赏眼前之壮丽景色,一边于纸上挥毫泼墨。时而凝神静思,时而奋笔疾书,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记录下来。那笔下之景,栩栩如生,仿佛将此天地奇观尽数搬至纸上。

微风拂面,水汽氤氲,徐霞客只觉心旷神怡,浑然忘我。其暗自感叹:“此情此景,当真是世间罕有。若非亲身经历,又怎能体会此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就这样,于此人间仙境中,徐霞客尽情挥洒墨彩,将此龙湫胜景永远定格于其游记之中,亦深深烙印于其心底。

日已过午,徐霞客这才意犹未尽下至山脚下之小庵用饭。饭菜虽粗粝,却别有一番野趣。用过午膳,徐霞客与山民林翁道别,酬谢一些碎银。

徐霞客一人踱步庵外,却见细雨连绵不绝,如牛毛般密密麻麻洒落。整个山谷笼罩于一片朦胧雾气之中,远处群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

徐霞客本欲就此返程,毕竟山路湿滑,甚是危险。可心中却总觉意犹未尽,仿佛有一股莫名之力在召唤于他,催促其再往前探一探。其心中暗道:“虽细雨绵绵,但吾之心早已飞到雁湖山顶。既来之,则安之。此番千里迢迢而来,若就此止步,岂不辜负此大好山水?不如冒雨前行,一探究竟。”

打定主意,徐霞客整理行装,拿起竹杖,便冒雨至常云峰下。举头望去,但见云雾缭绕,峰顶若隐若现。自峰腰之松洞外,只见一条陡峭之石阶蜿蜒而上,直通云霄,宛如一条巨龙盘旋而上。

徐霞客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始攀此绝险之台阶。石阶年久失修,台面狭窄,加之细雨绵绵,愈发湿滑难行。徐霞客小心翼翼攀爬,时而扶着布满青苔之岩壁,时而抓住盘根错节之古树树根,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山风呼啸,细雨沁骨,徐霞客之衣衫早已湿透。其不禁暗自庆幸自带了竹杖,否则此段路程怕是难以完成。每上一步,皆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可能跌落悬崖。然徐霞客却无丝毫退缩之意,反而愈发坚定了探索之决心。

经过近三里之艰难攀爬,徐霞客终至白云庵。然眼前之景象却令其大失所望。庵中空无一人,已然破败不堪。屋顶残破,瓦片零落;墙壁斑驳,青苔遍布。往日之香火鼎盛已成追忆,仅余几只野鸟于断壁残垣间盘旋。

徐霞客正欲细细查看这座昔日名庵之遗迹,忽见草丛中有一道士闪过。那道士身着褴褛道袍,面容枯槁,见有客来,竟转身便走,丝毫不顾礼节。徐霞客心中暗自嘀咕:“此道士行为怪异,不问不答,径自离去,莫非有何隐情?还是说,此地有何不为人知之秘密?”

不及多想,徐霞客继续前行。再进一里,至一座名为云静观。此时天色已晚,细雨绵绵,山中愈发寒冷。徐霞客思度再三,便决定在此投宿。

进得观来,徐霞客见一位年迈之道士正卧病于榻。那道士鹤发童颜,虽身患重病,却双目炯炯有神,仍能与客谈笑风生。徐霞客不禁对这位隐居修行之道士生出敬意,心想:“ 真是曲高和寡,世人难识啊!”

二人相对而坐,畅聊人生哲理。那道士虽卧病在床数十载,却能谈笑自若,对人生百态、世事沧桑颇有见地。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妙语连珠,令徐霞客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徐霞客听得入神,不觉已是夜深。

夜深人静,徐霞客独自立于观外,遥望四周。但见群山叠嶂,云雨缭绕,一片凄凉景象。远处山峦起伏,近处溪水潺潺,月光穿透云层,洒于山间,如梦似幻。其不禁为明早之行程担忧,心想:“这般阴雨连绵,明日怕是难以登顶雁湖山矣。若错过此番美景,岂不可惜?”

就在徐霞客心中忐忑之时,忽听身后传来一声轻咳。回头一看,却见那卧病道人不知何时来到身后。道士面带微笑,慈祥地看着徐霞客,开口道:“福主何必忧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日之事,何必今日忧之?”

徐霞客听罢,如醍醐灌顶,顿时豁然开朗。其向道士躬身施礼,诚恳地说道:“多谢道长指点,霞客受教矣。是我太过执着,未能看透其中玄机。”

道士抚须微笑,又道:“福主既有游历天下之志,何不放开胸襟,随遇而安?若明日天晴,便登山望远,饱览群山秀色;若阴雨绵绵,何不就在此地细细品味山中雨景?听松风呼啸,观云雾缭绕,亦是一番妙趣。无论晴雨,皆是天地美景,何必执着于一时一景?”

徐霞客听罢,不禁击节赞叹:“道长之言,字字珠玑,令霞客茅塞顿开。确实,无论晴雨,皆是天地之美景。是我太过拘泥,未能体会其中三昧。霞客今后定当以此为戒,不再妄自忧虑,而是以平常心待之,方能真正领略大自然之奥妙。”

道士闻言,欣慰地点了点头,说道:“福主能有此悟,实乃可喜可贺。山水之美,不在于一时一地,而在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