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边交谈,一边于寺中游览。未几,至幽溪畔。只见溪水澄澈,两岸奇石罗列,树木繁茂,鸟语花香,好一派人间仙境也。
智慧主持指着前方一处山洞道:“此乃圆通洞,相传古时有名高僧于此悟道。洞中石壁尚留有其手迹,二位若有兴致,不妨一观。”
徐霞客闻之大喜,忙随智慧入洞。洞内幽暗清凉,石壁上果有几个古拙字迹,虽已模糊难辨,却仍能感一股磅礴之气。徐霞客仔细端详许久,不禁感叹道:“高僧手迹,果非凡俗。仲昭兄,你且看这‘悟’字,笔力雄浑,一看便知是位得道高人所书。”
徐仲昭点头应是:“确实如此。难怪古人常言‘字如其人’,从这几个字中,便能窥得那位无量高僧之修为。”
离了圆通洞,三人沿幽溪继续前行。未几时,一座雅致之楼阁现于眼前。智慧介绍曰:“此乃松风阁。阁前有一片古松林,每逢微风拂来,松涛阵阵,宛如天籁。”
徐氏兄弟二人登上阁楼,凭栏远望。果见下方松林繁密,随风摇曳,发出阵阵低沉之呼啸声,与幽溪之潺潺水声相和,宛如天成之交响乐。
徐仲昭兴至,吟道:“松风拂面清入骨,溪水潺潺和诗声。若非亲身至此地,何得人间有此景?”
徐霞客击节称赞:“好诗!徐仲昭果真是才思敏捷。此诗将松风阁之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当真是‘诗中有画’也!”
智慧主持亦连连颔首:“施主好诗才。不如将此诗题于阁中如何?也好让后来之游客一同欣赏此美景。”
徐仲昭欣然应许,当即研墨挥毫,将诗作题于阁中一块空白之墙壁上。
离了松风阁,三人又行一程,至一处奇特岩石之前。智慧主持指着岩石道:“此乃灵响岩。岩石形状奇异,若有人于此说话,声音会生奇妙之回响,仿若天地在对话一般。二位不妨一试。”
徐霞客好奇之心顿起,行至岩石前,高声曰:“天地之大,何其茫茫!”
话音方落,便闻一阵清晰之回声,仿佛自四面八方传来,余音绕梁,久久不息。徐霞客听得入迷,不禁拍手称绝:“妙哉!妙哉!此岩果真是名不虚传。”
徐仲昭亦上前试之,同样惊叹连连。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玩得甚是欢乐。智慧主持在旁看着,面上露出慈和之笑容。
游览罢这些胜景,已是日暮西垂。智慧主持邀二人于寺中安歇:“二位远道而来,莫如在寺中歇息一晚。明日一早,贫僧再为二位指引些本寺的其他胜景,可好?”
徐霞客与徐仲昭兄欣然应允。是夜,三人于禅房内促膝长谈,话题自佛法玄理至山水地理,无所不及。徐霞客更是借此良机,向智慧请教众多关于当地地貌的问题。直至三更时分,方才各自安寝。
次日清晨,徐氏二兄弟起得颇早,于寺院中闲步。晨曦里的寺院庄严肃穆,幽溪之声仍在耳畔回荡。兄弟二人不禁同时心生一种慨叹:此行虽短,却乃终生难忘。
正在此时,一阵清脆之鸟鸣声传来,仿若在为其送行。徐霞客止住脚步,掏出随身所携之纸笔,饱蘸浓墨,挥毫而就:
词曰:
察岭巍峨立, 云雾绕峰腰。
龙王显灵庙, 香火未曾消。
寒风阙中过, 银地塔边遥。
大悲寺里憩, 高明胜景饶。
幽溪水, 松风啸, 两相和。
圆通洞里, 古迹留痕豪。
灵响岩前立, 回音绕山腰。
此景此情处, 难忘到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