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旭日乘兴登华顶绝顶风光慰辛劳(2 / 3)

时而默诵佛经,时而凝神观想,将眼前美景尽数收入心底。

不多时,二人来到太白堂。此堂建于山腰,堂前有方宽阔青石广场,阳光映照其上,反射出温润光泽。广场四周种着几株古松,枝干虬劲,树冠如盖,为这片空地投下斑驳树影。堂内供奉着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塑像。

那塑像约莫三尺高,只见李白长袍飘飘,手执酒壶,眼中带着几分洒脱与豪情,仿佛随时要乘风而去,遨游九天之外。塑像容光焕发,栩栩如生,叫人不由得为之倾倒。塑像背后的墙上题刻着李白的几首名诗,字迹遒劲有力,与诗仙的豪放风格相得益彰。

徐霞客立于塑像之前,凝神久视,只觉心潮澎湃,如江河奔涌,连绵不绝。他对这位大诗人的敬仰,真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白一生纵情山水,心性豁达,与徐霞客颇为相似。二人都是追求天地之广阔与自由,对世俗纷扰都能淡然处之。唯有那自然之壮美与心灵之高远,方能让他们心有灵犀。

徐霞客不禁遐想,若是李白亲临此地,会写出怎样惊世骇俗的诗篇。他仿佛看到诗仙手持酒壶,立于悬崖之上,豪迈地吟诵着:&3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4;这般豪情壮志,与眼前这巍峨的华顶山何其相称。

莲舟上人也驻足不前,静静地凝视着李白的塑像,脸上露出微笑,似是在赞叹诗仙的风采。他虽为出家人,却也颇通李白诗文。此刻心中不禁默诵起&34;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34;的佳句,只觉眼前景致与诗中所描绘的何其相似。

这当儿,只听得徐霞客长叹一声,说道:&34;李白若生于今日,想必也会被这华顶山的壮丽风光所倾倒,定能挥毫泼墨,写出惊世骇俗的壮丽诗篇。&34;他这一声长叹,如洪钟大吕,响彻云霄。这一声,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与那位逝去的诗仙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

莲舟上人闻言,轻声笑道:&34;施主志气高远,今日之行,恐怕也不逊色于诗仙了。&34;这话语如春风拂面,叫人心生欢喜。这话中既有对徐霞客才学的肯定,也有对其壮游精神的赞赏。

徐霞客听了这话,嘴角微微上扬,虽未多言,心中却是愈发坚定,宛若磐石一般。他暗自思忖道:&34;此番游历,定要将华顶山的绝色美景,一一记录在册,好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游记。&34;不仅如此,他更是暗下决心,要以自己的笔墨,承接李白等前辈诗人的遗风,为这锦绣河山谱写一曲不朽华章。

二人在太白堂里驻足良久,直到日头渐高,晨光大盛,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离开太白堂后,他俩继续朝着华顶山巅迈进。此时的徐霞客与莲舟上人,心中满是期待,既盼望着山顶那绝佳景致,又憧憬着这一路上会有什么样的心灵感悟和成长。

山路漫漫,崎岖难行,可这二人的脚步却是愈发有力,走得格外坚定。你看那徐霞客,大步流星,目光如炬;再瞧那莲舟上人,虽是缓步而行,却也是稳健异常。二人这般模样,倒像是有什么看不见的力量在推着他们往前走。

这当口,徐霞客忽地开口道:&34;师父,你说咱们此行,可能有什么奇遇否?&34;

莲舟上人闻言,捋了捋胡须,笑道:&34;施主此言差矣。山水之间,处处是奇遇。只要心中有诗,眼中有景,何愁没有奇遇?&34;

徐霞客听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34;师父说得是。只是不知这华顶山顶,究竟是何等景象?&34;

莲舟上人微微一笑,道:&34;山顶景色如何,咱们且行且看。不过我倒觉得,这一路上的风景,未必就比山顶差。你看这满山的奇花异草,这清澈的溪流,这嶙峋的怪石,哪一样不是美景?&34;

徐霞客听了这话,不由得驻足四顾,只见周遭景色确实绝佳,不由得感叹道:&34;师父说得极是。看来是我太过执着于目的地,反倒忽视了沿途的风光。&34;

莲舟上人点头道:&34;正是如此。修行也好,游历也罢,最忌讳的就是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是无价之宝啊。&34;

徐霞客听罢,若有所悟,随即取出纸笔,将眼前景致细细记录。莲舟上人见状,欣慰地笑了笑,也驻足欣赏起周遭美景来。

就这般,二人一边攀登,一边品味沿途风光,不知不觉间,已然走出老远。山路愈发陡峭,可他们的脚步却丝毫不见疲惫,反而越走越是有劲,仿佛心中有团火在熊熊燃烧,推动着他们不断向上攀登。

二人离开太白堂,沿着那蜿蜒曲折之山道继续攀登。忽闻前方有人提及“黄经洞”,相传此洞乃一处绝佳之修行之所,洞内之奇景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徐霞客心中一动,遂与莲舟上人加快脚步,欲一探究竟。然待他们赶到洞前时,却见洞口已被乱石封堵,犹如铜墙铁壁,难以进入,实乃一大憾事。徐霞客不禁扼腕叹息,心中怅然若失。

徐霞客心中忽地涌起一股怅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