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书生又和陈安道、杨沂中,互相拱手打了招呼。
赵构一举手中的酒杯:“辛兄,初次见面,我敬您一杯!”
那位书生也赶忙道:“不敢,不敢,还不曾问公子贵姓?”
“本人姓宋。”
“宋兄,你请我喝酒,理应我敬你才是。”
“辛兄,我们能坐在一桌就是缘分,不分彼此,共饮一杯吧!”
那位书生点头笑道:“宋兄说得对,能坐在一起就是缘分,辛某先干为敬!”
说罢,那位书生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赵构见那位书生如此爽快,心中不禁暗暗赞赏,也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陈安道和杨沂中见状,也都纷纷举杯。
一杯酒下肚,赵构笑着问:“辛兄,你好像对开垦荒地并不赞同呀!”
“非也,开垦荒地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功德事。”
“可是,刚才小弟听辛兄的意思,好像颇多微词呀!”
那位书生叹了口气:“皇帝下旨开垦荒地,为灾民谋生存之道,乃是位英明的君王。只可惜,真正的灾民并没有得到土地,而富足的官绅却借此大发横财呀!”
说完,又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赵构惊道:“辛兄,此话怎讲?”
“皇帝制定的开荒新政策,是针对外地流落到临安的灾民,可是现在主管荒地开垦的官员,只有收了钱,才会把荒地分配给你,可是灾民怎么会有钱,他们如果有钱,也就不是灾民了。”
那位书生接着说:“钱塘江两岸虽然说是荒地,但土地却很肥沃,灌溉又方便。关键是国家还有每个月补助的生活费用,免费的种子发放,而且三年不用交地租,这可是件非常划算的买卖呀!”
赵构惊道:“辛兄,你此话当真?”
那位书生说:“此事早已不是秘密,只有深居宫中的君王不知而已。”
这时那位书生幽幽的吟出了一首诗:“我自黄州居,西望高安一万里;青山遮不断,毕竟东流碧绕川。”??
赵构心中一动,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望。
赵构脱口而出:“这首诗是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诗,辛兄难道认识他吗?”
“辛弃疾算的了什么,不过就是一介无用的书生而已,我就是辛弃疾。”
“啊!你就是辛弃疾?”
赵构惊得下巴都要掉了,这可不是看电视,这可是活生生的辛弃疾坐在你的面前,在和你举杯痛饮。
赵构的举动不但惊到了自己,也惊到了陈安道和杨沂中。
他们俩都在想:官家这是怎么了,一个落魄书生怎么让官家这么吃惊。
辛弃疾见赵构这么大的反应,笑道:“怎么,宋兄认识我吗?”
赵构反应过来,忙道:“不是,不是,只是听辛兄吟诗,满腔的爱国情怀,使宋某由衷的赞叹。”
“噢!原来是这样,宋兄过奖了。”
辛弃疾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哪里知道坐在他面前的,乃是当朝的皇帝,更不会知道他面前的,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军事大学的大学生,在历史书上已经阅他千百遍了。
这时,辛弃疾那一桌的几个书生,看到辛弃疾确实喝多了,怕他再酒后失言,惹来麻烦,就把辛弃疾喊过去,和赵构他们告了别,然后,算了酒钱,就一并离开了。
赵构经过和辛弃疾的交谈,心情变得很是郁闷,脸色也变得难堪起来。
陈安道说:“官家,您”
赵构生气的说:“你都听到了吧!垦荒这么好的政令,让下边做成了这样,能不让人生气吗?”
陈安道安慰道:“辛弃疾所说,也未必属实呀!”
“别人说的未必属实,但是,辛弃疾所说不会有假。”
赵构这么肯定的回答,让陈安道和杨沂中都有点懵圈,自己的官家怎么这样相信辛弃疾呢?
杨沂中插嘴道:“官家,这里离土地司并不远,我们过去看一下,不就都知道了吗?”
一句话提醒梦中人,赵构兴奋的说:“好,咱们走。”
杨沂中拿出一锭足有十两的官银:“小二,结账。”
店小二风风火火的跑过来:“三位爷,吃好了!稍等,给您找钱。”
“不用了,剩下的是你的小费。”
“哎吆!谢谢爷了。”
店小二高兴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赵构三个人离开了“聚贤阁”,径直往土地司走去。
钱塘江荒地开发,由左丞相朱胜飞主抓。
当然,朱胜飞身为丞相,日理万机,事务繁忙,如果亲自抓这件事,肯定是没有时间的,他只是把握大的方向。
具体的开垦荒地,由临安府府衙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