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资历最老的兵退役(1 / 3)

当华朝全国各地都在大搞科技创新、工业革命、制度改革的时候,一些不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的老人,也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一个时代的更迭,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尽管他们曾经为华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岁月的车轮从未停止过转动,这些老人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退出历史舞台就成了必然。

在华朝如今日新月异的改革中,新一代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带着新的思想和理念,推动着华朝不断向前。

但老人的退休,并不是被抛弃,而是回家享受天伦之乐。无论皇帝还是朝廷,都不会忘记他们为华朝开疆拓土、建设家园的功劳。

某个夏初的早上,阳光明媚,微风不燥。在皇宫的深处,得到过张循特别吩咐的禁卫军军长高宁,将一个老兵的退役信息小心翼翼地递交给了张循。这份信息虽然简单,但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情感。

赵辛,这个名字对于张循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老兵那么简单。

他是太平前十年(184年)就跟随张循的失地农民,是黄巾起义中的一名普通士卒。

在那场风起云涌的起义中,赵辛等老部下与张循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黄巾起义失败后,他们又一起逃往并州太行山,经历了张循最落魄的时刻,那时张循的部下仅剩几十人,处境窘迫至极。

然而,正是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铸就了赵辛这些老部下与张循之间深厚的情谊。

赵辛亲自参与并见证了张循在最低谷一步步崛起,从三公将军投梦、攻占陆家庄、虑虒县,到打败南匈奴、鲜卑两万北狄联军,占领并州,接收青州黄巾,斩杀曹操,占领兖州、司隶州,一直到登基为帝,统一全国,开疆拓土,万国来朝的辉煌历程。

而他赵辛,也从最初张循手下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农民士兵,一步步成长到如今禁卫军正六品副营长的位置,为皇帝张循拱卫京都。

当年跟着张循重新打回陆家庄的那几十个兄弟,如今都已成为张循最信任的亲信。他们要么在锦衣卫任职,要么在禁卫军任职,很多人都已经当上了营长、师长,甚至军长。

像当初张循的亲兵队长高宁,就当上了禁卫军的军长,肩负着保护洛阳、保护皇宫的重任,连朝廷内阁和各部重臣见了高宁都得尊称一声高将军。

相比之下,赵辛的职务在当初那几十个兄弟中是最低的一个。

他没什么武艺,也不识字,能一直跟随张循活到现在,只是运气好而已。

因此,以他在扫盲班学来的常用字和文化水平,担任副营长已经是看在他最早跟随张循、资历老得令人惊叹的份上了。营长是万万当不上的,他也当不下来。

当初赵辛跟随张循造反时就已经二十多岁了,如今二十多年过去,赵辛已经年近五十。即使身为吉祥物类型的副营长,不用操心太多的军务、训练,但他都还是有些适应不了越来越严厉的军队纪律。

因此,他主动申请退休,希望将这份荣誉和责任交给更年轻、更有能力的人。

他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实际上根本不足以担任副营长,所以他主动申请退休,禁卫军高层闻讯自然求之不得。赵辛离开后,就能腾出一个副营长职位,提升真正有能力的军官,下面再联动可以升职一串人。

然而,对于张循来说,赵辛的退役并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人事变动,他深知赵辛等人对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当高宁将赵辛退役的事儿汇报给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要亲自参加赵辛的退役仪式。

对张循这个穿越者而言,太平前十年(184年)的黄巾起义记忆并不清晰,那是这具身体前主人的经历,但太平前五年(189年)他穿越时的陆家庄战斗却记忆无比清晰。

作为他穿越到汉末后起家的最早跟随者,赵辛这些人,张循每一个都记忆犹新。没有他们的坚定跟随和支持,他就打不下陆家庄,也没有今天的成就。

那几十个兄弟就是张循内心深处最重视的老部下,也是他作为穿越者在这个世界上见到的第一批人、精神支柱。哪怕如今各自政务、军务缠身,无法经常见面,但赵辛的退役仪式他是一定要去参加的。

得知张循要来亲自参加赵辛的退役仪式后,禁卫军高层一阵忙碌。他们深知这次退役仪式的意义非同寻常,因此都希望能够将仪式办得庄重而热烈。

然而,赵辛和他同一批退役的禁卫军官兵却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他们只是感觉到这次退役仪式得到了禁卫军高层的极度重视,让这次退役仪式庄重了许多。

太平十四年(207年)五月初一这一天终于到来,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退役老兵欢送仪式举行的日子。

在洛阳外城上东门北侧的禁卫军驻地军营大礼堂内,200多名今年退役的禁卫军将士身着军装、胸戴大红花、斜披“光荣退役”的绶带,等待着入场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