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安阳商圈的规划,盘龙与安阳同时对外开发扩建。在这一规划的推动下,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交流合作不断加强。
随着各项建设的逐步推进,两地之间的距离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近。交通更加便捷,人员流动更加顺畅,货物运输更加高效。这不仅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两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苏晴一家从盘龙镇前往安阳府,仅仅只用了半个时辰。一路上,风景不断变换,众人的心情也在期待与憧憬中起伏。很快,他们便到达了县主别院。
别院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那朱红色的大门、精致的雕花窗户,以及错落有致的庭院布局,无不彰显着它的尊贵与典雅。苏晴等人看着这座别院,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情感,不禁感叹新的生活即将在这里开启。
刚到别院没多久,王知府便差人前来向苏晴传话,言称七皇子请他们一家前往安阳的悠然居酒楼吃饭。苏晴听闻,不敢怠慢,连忙带着家人匆匆赶去悠然居酒楼。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楚云轩竟然也在那里。见到苏晴一家人到来,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酒楼内布置得典雅精致,氛围温馨。苏晴一家人在众人的迎接下,步入酒楼。
酒楼内,宽敞明亮,布置得雅致大方。不一会儿,两桌丰盛的酒席便准备妥当。那精美的菜肴、醇香的美酒。众人欢聚一堂,开开心心地在一起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酒席之上,两位皇子没有丝毫架子,他们与众人谈笑风生,气氛很是融洽。
期间,王知府饶有兴致地询问起杜浩然的学业。杜浩然不慌不忙,沉稳应对,每一个问题都能对答如流。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自信。他的回答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充分展现出其深厚的学识和敏捷的思维。从经史子集到时事政治,从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杜浩然都能侃侃而谈,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赵明远看着杜浩然的表现,心中也甚是满意。他眼中的杜浩然,不卑不亢,举止得体,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赵明远暗自思忖,如此优秀的人才,以后定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一家人在安阳府愉快地度过了充实的一天。次日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大地上,带来丝丝暖意。苏晴和杜浩然一同将杜小宝送到书院。书院里书声琅琅,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杜小宝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书院。
杜浩然送走杜小宝和苏晴便回家了。回到家中,他径直走向书房的书桌前坐下,轻轻翻开书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苏晴则前往安阳府衙。她身着一袭淡雅的衣裙,简洁大方。来到安阳府后,苏晴向赵明远和赵明志两位殿下见过礼。两位殿下神态和蔼,微微点头示意。赵明远看向王知府,开口说道:“王知府,介绍一下安阳府的情况吧。” 王知府闻声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开始汇报上任以来在安阳的所作所为。
王知府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他提及收到大笔投资资金后,各行各业如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收到投资款后,各个行业都在稳步发展,一片繁荣景象。而余下的钱都妥善存放在银行里,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利用。
王知府又详细汇报了安阳府百姓在教育方面的情况。
由于普通百姓生存艰难,多数家庭都在为温饱问题而奔波,根本无力承担子女上学的费用。许多孩子因此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只能早早地跟随父母从事体力劳动,以维持家庭生计。这导致了大部分百姓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虽然有一些富裕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子女的教育费用,但他们在整个百姓群体中所占比例极小。这些家庭的孩子可以进入私塾或者聘请先生进行单独授课,但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也往往存在局限性,主要侧重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礼仪规范,对于实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涉及相对较少。
在安阳府,学堂的数量也较为有限。除了一些城镇中有少量的私塾和官办学校外,乡村地区几乎没有正规的教育机构。即使有一些简陋的私塾,其师资力量也十分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总体而言,安阳府百姓受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缺乏教育资源和经济支持,使得大部分百姓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阳府的发展和进步。如果能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多建学堂并让优秀学子免费上学,将为安阳府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大周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赵明远将目光投向苏晴,轻声问道:“这件事你怎么看?”
苏晴微微垂首,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臣妇觉得应在安阳府多建一些公立的学堂。让那些优秀的学子都能免费上学,待他们学成之后,便能为大周效力做事。普通百姓生存已然很是困难,无论如何也是上不起学的。
唯有朝廷出手相助,才能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人才。教育乃国之根本,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更多有识之士,才能让大周更加繁荣昌盛。安阳府作为大周的一部分,理应在教育方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