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最年轻的三元魁首,再也没有任何阻碍了!(2 / 3)

大宋神探志 兴霸天 1844 字 2个月前

涉案其中的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的陈尧咨。

而当此案的来龙去脉公之于众,包括陈尧咨在内,看了完整的案卷与口供,都露出震惊之色。

辽人谍探组织“金刚会”,才是妄图谋害官家生母的罪魁祸首,还于背后挑唆,妄图让官家与太后反目!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当朝王爷赵元俨,在先帝驾崩前后,居然与这等外敌有所往来,此前为了洗刷恶名,更利用辽人谍细污蔑太后,妄图挑拨太后与官家,动荡朝政!

皇城司居然有这能耐?

说实话,真要是皇城司做的案卷,还真的不见得能取信于这群重臣要员。

但案卷是开封府衙中,狄进口述,让书吏记录的,口供是长风镖局里,迁哥儿审问,同样是狄进督促,让孙允宗亲自写下来的,皇城司其实就是把崩溃的孙允宗审问了一番……

如此,整起案件过程一目了然,证据详实,动机充分,环环相扣,完全经得起推敲。

当然,硬要挑刺,肯定也能挑,只不过那就是完全为八大王洗地了。

而在场的高官,显然没有一個人有那个意思。

对于这群位列中枢,决定天下大事的臣子来说,第一要务就是安定社稷,保持国家的平稳。

于公,这是身为国朝重臣的责任,于私,唯有朝堂稳定,臣子手中的权力才能贯彻始终。

对抗太后其实也是为了防止前唐旧事重现,至于以前对八大王的看重与保护,则是因为官家至今没有子嗣……

赵祯倘若有一两个儿子,都毋须完全长大,只要证明他能生,那八大王就可以靠边站了,国朝王爷别看头衔一大堆,连京师都出不了,是真没实权,重臣除非疯了,否则不可能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站到他们那边……

但谁让赵祯十三岁继位,十五岁大婚,娶皇后、纳妃子,如今十八岁了,后宫连个怀孕的动静都没有?

联想到太宗的儿子,就活下来先帝和八大王两位,先帝的儿子,就活下来当今官家,官家如今干脆没有后,八大王这位嫡亲王叔的重要性,才凸显出来。

现在才天圣五年,赵祯还年轻,历史上再过几年,赵祯的后宫还是静悄悄的,皇族和百官中就逐渐有了流言,担心发生变故,大位空虚,国本动摇,社稷堪忧。

刘娥迫于压力,宣布昔日真宗多年无子,曾在宗室中选拔优秀子弟接入宫中抚养,她也当效法先帝,从宗室中选择子弟,选的是谁呢?正是赵元俨那时出生没多久的幼子赵允初。

显而易见,双方做了一场政治交易,刘娥以赵元俨幼子做替补嗣君,相应的,赵元俨必须支持刘娥,不得再让皇族煽风点火,在背后闹事。

所以相比起后来继位的赵宗实,赵允初才是仁宗朝第一个入宫替补的,不过刘娥只是稳住局势,根本没有让赵元俨的儿子当嗣君的意思,养了几岁大就将他送出宫,赵元俨那个时候也老了,再加上皇族发现官家愿意收养宗室子,也不再一味支持八大王,刘娥终于将这个隐患消除。

现在毋须那般算计谋划,赵元俨通辽了!

“众爱卿,以为如何?”

在后宫哭过,那是第一反应,已经被记录下来,留于史册中,现在面对群臣,刘娥语气冷冽,威势赫赫,不会表现出丝毫软弱之态,给予任何人心怀侥幸的可能。

群臣心头一凛,王曾、曹利用、张知白、吕夷简、夏悚、晏殊,在场十几位可称为相公的高官,哪个不是宦海沉浮,此时齐齐闭嘴,不敢在这个时候多言。

而这个时候,就是心腹冲锋陷阵,张耆感受到太后的目光,由珠帘后落在自己身上,立刻上前一步,拱手开口:“国朝出此大恶,望太后严惩贼子,以肃朝纲!”

刘娥毫不迟疑,给出处置:“褫夺定王一切官身授给,怜其阳狂病重,与正妃张氏、侧妃高氏、侧妃杨氏,一众姬妾,入宫管教,王府仆役入皇城司受审,严查辽人谍细,定王子嗣年幼无辜,交予宗正寺择皇族抚养。”

群臣心头大寒。

这份处置听起来似乎很温和,没有杀一个人。

事实定王府上下,一个人都活不了。

原本赵元俨住在定王府,群臣和皇族都看着,众目睽睽,太后顶多派出贴身宫婢给八大王喂药,这还是对方自己装病,并且有了把柄的情况下。

而今将八大王夺了所有官职,只保留王位,再将正妻王妃、侧妃妾室,统统入宫城,那里就是太后的天下了,冷宫里面的妃子是怎么死的,有人知道具体过程么,还不是简单的两个字,病逝……

仆役入皇城司自不必说,子嗣的处断更是厉害,谁不知八大王膝下的子嗣也不多,案卷里写了,私生子孙允宗杀害三王子赵允熙,剩下的那些久病之子,身体本就不成了,再这样一折腾,哪里还能活得下来,偏偏被太后故作大度地交予宗正寺,得了仁善之名,没有赶尽杀绝。

殿内寂静了片刻,由张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