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太后喂八大王吃药(第一更)(1 / 3)

大宋神探志 兴霸天 2084 字 2个月前

京师外。

归坟。

仵作验骨完毕,牛一刀与卢父的尸体进行了交换,将各自的头颅安置,重新举行下葬仪式。

此时在场的家属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家人虽然是三年前灭门案的受害者,但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说是死有余辜,作为亲人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但隔了这么长的时间,还能找到准确的头颅,有全尸下葬,他们已经很是知足了,也不敢再多说什么,祭拜之后,觉得尽到了孝心,便也匆匆离去。

狄进则将韩幼娘的尸骨移出,有了全尸,再与之前被吴景收敛的孙洪尸体,及其夭折孩子的尸骨,一同移走。

想来这苦命的一家四口,是不愿意与那三十三口待在一处坟地的,狄进早就让丧葬铺子约好了另一处地方,将孙氏一家,安葬在一起。

待得坟头竖起墓碑,先由四名武僧上前祭拜,然后狄进一家敬香,最后连公孙策也来了,行礼之后道:“听说袁推官的尸骨已经收敛,但还没有下葬,太后命吏部酌情考虑追封赠官?”

狄进道:“确实如此,这是袁弘靖应得的。”

赠官制度萌芽于两汉,到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赠官作为官员卒后朝廷所加荣典,也成为丧葬礼制不可缺少的一环,去世的官员能得到赠官,是对其生平贡献的一种极大的肯定。

因此赠官与赠谥,对宋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价值观的体现,巍巍青史千秋鉴,留得身前身后名。

赠谥是不可能的,而赠官原本也是中高级官员才能享受到的,袁弘靖是明经科出身,地位远不如进士,本官品级也完全不够,所幸殁于王事、为国捐躯等特殊原因也能获赠,太后就以此让吏部商议,部分官员反对,但大部分官员还是赞同的,不愿寒了忠直臣子的心。

现在吏部讨论的,就是加到什么官品最为合适,公孙策本以为是假消息,得到确定后脸色好了许多:“太后还是公正圣明的!”

狄进也颇为佩服,别小瞧赠官,刘娥在这类细节上做得确实漂亮,单此一举就收获了大量中低层官员的崇敬,才能每每在百官的底线上横跳,不断增加自身的影响力。

公孙策又道:“听说李遵勖疯了,是装疯卖傻,还是真的受不了当宦官的刺激?”

狄进知道不光是去势的刺激,还有去世的刺激,悠然道:“这就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公孙策露出舒畅之色:“我原本希望此人定罪获刑,死在流放途中,现在倒是盼他活得久些,也让那些肆无忌惮的达官贵人,看看这般罪有应得的下场!”

狄进笑了笑。

公孙策爽过之后,又沉声道:“有一件事,我不吐不快,还望仕林不要瞒我……”

狄进了然:“明远是想问,这几日的市井传言?”

公孙策正色:“不错!如今市井流传,驸马李遵勖不是罪魁祸首,是为八大王赵元俨顶罪的,公主不愿和离也是要为她的兄长八大王遮掩,这是道听途说,还是真有其事?”

狄进心想皇城司办这类事还是挺老道的,煽风点火,挑动情绪,却又不说得过于笃定,而是当成小道消息疯传,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也半信半疑:“如今朝堂上亦有风闻,大多官员充耳不闻,假装不知,有的则忿忿不平,上书要求明察,都被太后压下。”

公孙策皱起眉头:“为何要压下?仔细调查便是,若是无中生有,也还那位王爷一个清白啊!”

狄进淡淡地道:“太后越是压,有人越是要查,且念念不忘……”

公孙策政治经验缺乏,但脑子聪慧,自是一点就透,恍然之后,眼神又变得凌厉:“如此说来,传闻是真?”

狄进点头:“是!”

“那……”

公孙策说出一个字,却又戛然而止。

就连他都清楚,八大王赵元俨是犯人的话,那难办的程度,又远远不是驸马李遵勖可比了。

因为赵元俨是太宗留于世间的唯一子嗣,有鉴于太祖和太宗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这位无论是在宗族,还是在朝堂,都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力。

而且别忘了,先帝也只有赵祯这么一个活着长大的儿子,偏偏赵祯今年十七岁,已经有了皇后和嫔妃,却还是一個子嗣都没有。

狄进更清楚,按照历史的原有发展,赵祯甚至要到十一年后,也就是二十八岁了,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出生即逝,三十多岁有第二个儿子,活了两年,再后面又生了第三个儿子,没活过三岁……

如果皇族人丁兴旺,那么一个王爷的地位不会有多高,偏偏现在两代就剩下两个独苗,某些问题就必须考虑了。

万一赵祯突然病重,有个三长两短,宗族之中,最有威望和地位,来接替皇位的是谁?

你别说,还真是赵元俨。

所以除了某些愣头青官员外,没有一位高官出面弹劾赵元俨,那不是维护正义,而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