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这是一个平实无华的词汇,它没有那些华丽炫目的字眼那般耀眼,然而,却能够无比准确地传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正在构建中的中国科幻那座繁华巨厦的深沉情感与坚定信心。正因如此,我们毅然决然地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赋予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与期望的重任。
回首最近这十年,那无疑是科幻创作领域迅猛腾飞、日新月异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宏伟、韩松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幻作家,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纷纷闪耀登场,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热烈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他们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和精彩的叙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科幻世界。
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曾经,仅仅只有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在孤独地坚守着科幻的阵地,而如今,它已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次的系列刊物。这一系列刊物犹如一片繁茂的森林,为不同年龄、不同阅读喜好的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满足了他们对科幻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在那繁华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文学的一片专属领地。曾经,科幻作品在书店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如今,它们有了自己的专柜,一本本装帧精美的科幻图书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吸引着读者们的目光。
当人们在书店中漫步,偶然间走进这片科幻的天地,眼神中往往会流露出惊喜与好奇。他们会停下脚步,轻轻拿起一本科幻小说,翻开那充满神秘与未知的书页,沉浸在作者构建的奇妙世界中。
在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科幻作品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读者被科幻的魅力所吸引,他们在茶余饭后、在工作学习的间隙,沉浸于科幻的世界,与书中的角色一同冒险,一同探索未知的边界。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人经常谈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之间的差距。每当这个话题被提起,人们的表情总是各不相同。有的人眉头紧锁,陷入深深的思考;有的人则神情激动,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如今,当我们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时,答案已与十年前截然不同。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已经成为过去式。如今的中国科幻作品,在文学性、思想深度和想象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种变化,就如同在美食的世界里,曾经的比较就像是拿我们的简单家常菜与人家的精致西餐相比。而现在,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存在的 —— 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这种差别不再是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风格、特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就像牛排和土豆牛肉,各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受众。美国科幻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先进的科技想象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中国科幻作品则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人性的独特洞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具有独特的魅力。
这样的变化,正意味着我们的科幻文学正在走向成熟。过去,我们总是盲目地追求与美国科幻的相似,试图模仿他们的风格和模式。而现在,我们开始认识到,每个国家的科幻文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价值。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差距,而是更加注重挖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打造具有中国风格和气质的科幻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口味问题有了实际的意义。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阅读喜好和需求,我们不再强求所有人都喜欢同一种风格的科幻作品,而是尊重多样性,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与美国科幻相比,实际上最大的差距在于市场化程度的不同。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再到影视、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高效运转的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相互促进,动力十足。一部成功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够迅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衍生出相关的游戏和周边产品,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而在我们国家,科幻图书出版却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读者们对于优质科幻作品的阅读需求长期得不到充分满足,他们渴望看到更多精彩的故事、更深刻的思考和更震撼的想象。然而,出版者们却常常感叹于科幻图书那区区几千册的微薄销量,陷入两难的境地。
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科幻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基本上只有那些出于对科幻的纯粹热爱而创作的作家,他们不计较回报,只为了心中的科幻梦想而笔耕不辍。而鲜有为了丰厚的版税而投身科幻创作的作家。这对于一个健康、繁荣的科幻市场来说,显然是不正常的。
这并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作为出版人,他们深知科幻文学的潜力和价值,也明白自己肩负着推动科幻发展的重任。他们渴望看到更多优秀的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