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周大江给孩子们上完课,布置好了作业,又让周思思帮着监督,他就去了镇里。
这段时间周大江忙得快飞起来了,孩子们也知道他忙,有不会的字都是问思思。思思的脑袋也不知道是怎么长的,也没看她怎么上课,二叔/二伯教的字他都会。太厉害啦!
除了小荷花,安哥儿最近也开始崇拜姐姐了,姐姐画的那个《葫芦娃》,有图有文字的,他天天追着看,有看不懂的地方就问姐姐,真是太有意思啦!就是姐姐画得太慢,都不够他看的。
《葫芦娃》里面有七个人,他们现在算上他也是七个小孩,若按顺序排,他正好是那第七个最聪明的紫娃。
虽然他现在还不是最聪明的,因为前面还有个姐姐。但他要努力学,争取早日撵上姐姐,成为那个最聪明的娃!
周思思不知安哥儿在琢磨七娃的事,她这会儿正跟老娘还有奶奶在研究每天工人们的食谱呢。
陈秀英想出一样,就让周思思给添上一样,尽量保证七天内不重样,还得每天都是荤素搭配。
周母则在一边帮着补充,这个菜家里有不用买,那个菜家里不多,得需要去村里买点儿,你可以先问问你们邻居田二嫂家,说不准她家就有。
村里二旺家养的鸡鸭多,回头她去问问二旺娘,鸡鸭蛋和鸡鸭肉分别怎么卖。
还有,隔壁村子豆腐张家,每天上午出豆腐,可以让铁头跑趟腿,让豆腐张隔几天来送一次豆腐。
要不怎么说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周母平时还真不怎么跟人家唠家长里短,但人家心里有数,就跟百科全书似的,谁家有什么她都能说得上,而且还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她叨咕的这些内容,陈秀英怕事后忘了,就让周思思全部给记下来,回头她好知道东西没有了该去谁家买。
在周母和思思的帮助下,食谱很快就定好了,连食材上哪买都定差不多了,陈秀英感慨事情比预想的要顺利多了。
周大江这边就没那么顺利了,阻力自然是自家三弟。
周大江刚开了个头儿,周大河脑袋就摇得跟波浪鼓似的,“做不到,做不到,真的做不到!
我还得给你打这些配件,哪有时间去给你再打两口锅?你想累死我呀,唉哟,我不活得啦!”
被逼急眼了,就开始耍无赖了。他就一个宗旨:这活儿我接不了。
周大江无奈,只能换一个方式问他:“要是没有这些配件,让你打两口铁锅的话,得几天才能出来?”
“最快也得两天!才能打出一口锅。”
“那你这样,配件你不是完成一百件了么,我先拿走。接下来你先打锅,等两天后锅打出来了,你再打配件,打完一百件后,再打剩下的那口锅。
至于家里没锅用的这段时间,我自己想办法解决。”
周大河瘪了瘪嘴,“你说得轻巧,哪有那么多时间,我说的两天是只打铁锅,其他的什么都不干。但现在的情况是,平时还有其他人的活儿,给你撵这点东西已经花费了我全部的休息时间了。没看我都瘦了么?就是这两天给你撵活儿累瘦的。”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你抓紧点儿时间,手头再快些,早些干完不就能歇着了么?”
“什么棉?”周大河没听懂。
周大江这才反应过来,刚才说漏嘴了,古代还没有海绵这个说法,大意了。
于是赶紧岔开话题道:“你管什么棉,我就是打个比方而已!有你这磨叽的功夫,铁皮都能打一张了,赶紧地,别磨蹭!”
想了想又给周大河画大饼道:“我这边盖完房子,你不是也想盖么?到时候这两口锅你就可以接着用了,现在你给打好了,等你盖房子的时候就省事了,好好打啊!”
终于安抚好要撂挑子的三弟,周大江赶紧将配件装进背篓,果断闪人。
出了铁匠铺,周大江又去了一趟粮店,家里的面粉快用完了,这又要盖房子,得多买点儿备着,还得再买点儿糙米,两下掺着做。
家里的调料和辣椒也快没了,走前陈秀英嘱咐了他好几遍,一定要买回去。
拉拉杂杂买了一大堆,依旧是让人给送到陈家,打算到时雇辆牛车给拉回去。
最后,他又去了药房,将辣椒油需要的那几种中草药给补齐后,打算再去买点酒拎去老丈人家。
从药房出来,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周大江总感觉后面有人跟着他,等回头看时,又没发现可疑之人,他只能归结为自己最近太累,导致的神经紧张,甩甩头就不去管它了。
中午在岳父家吃的午饭,并跟二老说了要盖房子的事。
陈父陈母听了都很高兴,这才分家几天啊,都开始要盖房子了,真是应了那句话,否极泰来,秀英也快要熬出头了。
陈父是个爱热闹的性子,他让周大江等房子快要‘上梁’时,过来告诉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