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颛顼时期(1 / 1)

关于颛顼时期的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文献记载:

- 《史记·五帝本纪》:西汉司马迁所著,其中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对颛顼的品德、才能及治理天下的方式进行了高度概括,强调他能敬鬼神、制尊卑、理四时五行之气、教化万民,其声威和影响广泛,四方皆来归服。

-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鲁语》中称赞“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肯定了颛顼对黄帝所创功业的继承和发展。

-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提到“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为研究颛顼时期的地域提供了线索。

2 传说故事:

- 颛顼与共工之战:传说中颛顼和共工争夺最高领导权。共工用水攻之计,造成洪水泛滥,但最终颛顼获得胜利,成为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这一传说反映了当时部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应对。

- 绝地天通:颛顼进行了宗教改革,被称为“绝地天通”。改革前神人不分,祭祀混乱,颛顼重新设置处理神事巫术的神职系统和管理民事的政务系统,禁止民间随意通神行为,把祭天和祭祖的器皿分开等,这一举措对统一思想、维护部落团结、社会稳定以及文化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乘龙巡四海:传说颛顼统治的疆域辽阔,他经常乘龙到四海之处巡视,所到之处,百姓和神鬼都甘愿顺从。

- 死而复生:相传颛顼死后,风从北方吹来,天上像泉眼一样涌出水来,蛇变成了鱼,颛顼趁机托命于鱼死而复生。

3 历法制定:颛顼时期对历法进行了改革。《国语·楚语》记载,南正重和火正黎是颛顼时期两个负责观察天文星象、制定历法的大祭司。颛顼时的历法为阴阳合历,一年有十个月三十个节气,以春季第颛顼进行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发展与组织形态变化:

- 部落联盟的形成与扩大:在颛顼之前,随着炎黄联盟战胜蚩尤部落,华夏文明实现了首次大一统,部落不断合并、扩大,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种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方式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在较小的氏族社会中,宗教祭祀相对简单且具有自发性,但部落联盟的形成使得不同部落的信仰和祭祀活动需要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

- 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凸显:随着部落联盟的发展,社会秩序问题日益重要。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人们需要一种更加有序的宗教信仰体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原有的神人杂糅、祭祀混乱的局面不利于社会的统一管理和稳定发展。

2 经济发展与生产方式转变:

- 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农业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成为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对于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度很高,人们需要准确的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而宗教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相关,因此宗教改革也与农业生产的需求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需要对宗教信仰中的天文观测、历法制定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统一。

- 私有制的萌芽: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萌芽,贫富分化逐渐出现。这种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影响了宗教信仰的形式和内容。一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开始试图通过控制宗教祭祀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这就需要对宗教权力进行重新分配和规范。

3 思想观念的演变:

- 对自然和神灵认识的变化: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自然和神灵的认识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拜和敬畏一切自然现象,而是开始尝试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和解释世界。这种思想观念的演变使得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满足于原有的混乱、迷信的宗教形式,而是渴望一种更加理性、有序的宗教信仰体系。

- 文化交流与融合:部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断加强,不同部落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相互影响。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的宗教观念和祭祀方式逐渐传播开来,为颛顼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借鉴。

4 原有宗教信仰体系的弊端:

- 人神杂糅:在颛顼以前,神人不分,祭祀活动非常混乱。普通民众也可以随意与神灵沟通,家家都有人当巫师搞占卜,所谓“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这种人神杂糅的局面导致了宗教信仰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挑战,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心逐渐减弱。

一个月为新一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