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远在蜀中的刘邦同样没有闲着。
他密切关注朝中事态,埋头制定一项又一项计划,以巩固自己对朝堂的控制。
他知晓徐美人虽表面婉顺,但其背后却是阴谋重重。
于是,他故意在一次朝会中,表面上宣布徐美人的兄长徐壕之功,以试探群臣反应。
张绍本以为时机已至,便抢先附和,却不料刘邦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近期边境的重重压力,最终力排众议,虚情假意地“暂缓”了对徐壕的奖赏,将局势控于手中。
刘邦心中明了,须以隐忍之心等待契机,通过坚定不移的意志与眼光如炬的忠臣,方能驱除奸邪。
刘邦深信,姜嗣必不负所托,定会平息边境动荡,铲除内外敌忧。
翌日拂晓,姜嗣召集将士,在校场上施展所长,又亲上火线,激励士气。
他并未闲待,细心观察每一个士兵的表情与动向。
而赵广果然在此时露出马脚,言语之间激动失态,混淆士气。
姜嗣借机施计,迅速将其拿下,并展开深入调查。
经过几番拷问,赵广终于吐露了与徐壕的秘密联系,以及如何意欲搅动边境的全部细节。
姜嗣当机立断,将这些信息传回刘邦处。
与此同时,蜀中朝堂之上,刘邦慢慢将手中的竹简放下,长舒一口气。
虽道路坎坷,还需小心前行,但此刻他确信,有姜嗣这样的忠心良将为伴,定可应对一切风雨。
同他一起的,是不屈涅槃之蜀汉。局。朝堂之上,暑气弥漫,蜀汉殿堂内却宁静如深山,无人敢轻易开口。
这片刻静默被张绍打破,他一改往日的懒散姿态,锋芒毕露地质疑姜嗣,“边疆动荡,皆因你措置不当。姜将军,滥杀无辜,是否太过残忍?”
姜嗣微微一笑,神情淡然,回敬道:“张大人言重了。姜某从未滥杀,只对那些意欲谋反之徒,依法处置。正因严明军纪,边疆才能稍安。莫非大人认为,应忍其作乱?”
此言一出,在场诸臣窃窃私语,目光频频投向张绍。
张绍脸色微微一变,急声辩解,“我岂会包庇反贼!只是姜将军的手段,恐难服民心。”姜嗣不动声色地反问,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刁钻,“那么张大人可有更好的办法?或者说,与徐壕一道的,是何立场?”
这番话像是一柄剑,刺入张绍内部软肋。
张绍面露愠怒,欲言又止,却无从反驳。
殿内众人更是目光交替,密切关注着正在台上的这场唇枪舌剑。
刘邦倚于龙椅,冷静旁观这一切的发生。
张绍的愤懑和姜嗣的沉着,令刘邦心底的笑意更为明显。
朝堂中的每一种声息,皆化为他手中的一枚棋子。
此时,刘邦轻拍竹简,微微开口,将焦点引向其他几位至今未发言的重臣,“诸位爱卿,看法如何?”
他的发问,似乎漫不经心,却处处透露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绍欲再言,终被众多低语打断,满脸愁苦,只得暂时偃旗息鼓。
姜嗣则站得笔直,心中早已成竹在胸。
他知刘邦对自己信任无疑,边关之重任,再无人敢小觑。
此时此刻,刘邦清晰地感受到自己隐忍背后的力量。
他知在这风起云涌的时局中,如姜嗣般的忠良乃是其屹立不倒的根基。
通过点滴策略,他定能在蜀中开创新的未来。
“此事暂且到此。姜将军,边疆事务,仍由你全权处理。”刘邦果断地结束这一场交锋,稳如泰山地将一切掌控于手。
这不过是逆转三国格局的又一步,蜀汉的未来,定是一片光明。
大殿内,各位重臣尚未从刘邦的话语中回过神来,徐美人却微微侧身,似是无意地将目光投向她的兄长徐壕。
徐壕察觉到徐美人的示意,心中权衡利弊,倚仗着多年盘桓于朝堂的经验,他决定谨慎行事。
“陛下,”他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谦卑,“姜将军的策略虽好,但我以为不妨多听取诸位爱卿的意见,毕竟蜀汉安危,非一人之责。”
张绍见徐壕开腔为自己辩护,暗中松了口气,便附和道:“徐大人所言不虚,如今局势复杂,我等也需多方权衡。”
刘邦微微一笑,眼神一扫众人,语带警示:“多听意见是好事,只是要谨防人心不稳呐。”此言一出,殿内一时静谧。
刘邦这不动声色的提醒,让徐美人心中暗惊,刘邦的眼神仿佛直刺人心,让她心底升起几分畏惧。
这时,姜嗣抬头,眉宇间多了几分坚定,沉声道:“陛下,臣以为,眼下最要紧的是稳固蜀汉根基,而非因内讧而自乱阵脚。”
他的声音虽不大,却在大殿中引起一阵共鸣。
朝堂之上,不少忠臣纷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