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嗣含笑点头,与刘邦分享这份带有希望的静谧。
新的一轮谋划已然在他们心中成形,正如那拥抱苍茫大地的阳光,总会照进历史的新篇章。
在人大殿内,群臣之间的紧张气氛仍未消散。
此时,徐壕带着一副镇定面孔走上前,呈上了一些看似普通的礼物,试图藉此证明其忠诚。
然而,这一举动引发了一些大臣的困惑和不解,特别是对其用心深表怀疑的姜嗣,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不妥。
在这关键时刻,张绍紧随其后,试图煽动情绪,指责徐壕心怀不轨,企图误导陛下刘邦。
张绍的激动引起了现场大臣们的疑虑,他们对他过于急切的态度感到不安和反感。
就在气氛日益胶着之际,刘邦从容不迫地走回大殿,环顾一周后,冷静地表态:“人人都应以国家为重,而非私利。若有继续扰乱朝堂者,一律严惩不贷。”
如此一番话,既安抚了众人的心,又隐晦警告了潜在的对手。
刘邦深知姜嗣的才智,他低声示意姜嗣,如有必要,务必谨慎处理徐壕和张绍的阴谋,并伺机打压以惩奸臣。
姜嗣心领神会,微微点头,眼中尽显信心。
随着刘邦的发言,众臣心头的迷雾逐渐散去,大殿重新恢复了平静有序。
刘邦站在寝殿里,手捧一盏清茶,看着窗外微风轻抚下的竹叶沙沙作响。
思绪仍旧沉浸在刚才朝堂上的一番言辞交锋中。
他知道,徐壕和张绍不会轻易就范,蜀汉的未来仍面临严峻考验。
徐美人不知何时轻移步履,来到了刘邦身侧,柔声道:“陛下,最近事务繁多,您该多注意休息。”
她的话语中似乎带着无形的温柔,仿佛能蛊惑人心。
然而,刘邦仅是微微一笑,未发一言,却在心底敲响警钟——这个徐美人虽是他的嫔妃,但终究是徐壕的妹妹,必然心怀鬼胎。
“多谢美人挂念,”他言语间有意与徐美人保持距离,目光又转向窗外,“只不过,有些事情不处理好,怕是连睡觉都不安心呢。”
徐美人见刘邦并无多言之意,面色微动却不再言语,只敛衽微笑,悄然退下。
她知道,这个刘邦似乎不似从前的刘禅,目光穿透人心,难以蒙蔽。
与此同时,姜嗣同几位忠于蜀汉的年轻军将聚集在府邸。
他流露出坚定的神情,举起案几上的白玉酒樽,凝重地对众人说道:“诸位,如今国难当前,吾等肩负重任,不可畏惧退缩。法治之策虽难行,然必为治世之基石!”
年轻军将们皆全神贯注,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决心。
姜嗣所承载的不仅是刘邦的期许,还有蜀汉兴复的责任。
“姜将军,那徐壕与张绍暗中勾结他国,不知可有实据?”一位名叫李重的年轻将军问道,手中的剑紧握,显然怀有满腔怒火。
姜嗣略显神秘一笑:“证据已有,只待时机。
明日之朝,吾当以法治之名,铲除奸佞,回报主公信任。”
此言一出,众将皆以拳击掌,群情激昂。窗外月华如水,似在静静见证他们的誓言。
翌日,朝堂之上,刘邦已端坐龙椅,身后大旗无风自动。
他的目光如炬,扫过大殿上的文武百官,最后定格在徐壕与张绍身上。徐壕略显不安地微抬下颌,与张绍对视一眼,似乎在暗自沟通。
“今日,我们论一论这庙堂江山的未来之策。”刘邦话音醇厚,轻声落地,却如雷霆在众人耳边炸响。
姜嗣站出,带着稳重不移的气度,向刘邦躬身行礼:“陛下,为国为民,姜嗣请命,肃清内患,还请陛下应允。”刘邦眯起眼,内心充溢着信任:“姜嗣,但行无悔,朕自会撑持。”
大殿之中,空气骤然凝重。姜嗣转向徐壕和张绍,语气坚定:“徐、张二位,近日高下之断,何不明言?”
徐壕故作镇定,微微一笑:“姜公子,依我看,当以和为贵。国势倾颓,何不谋一条生路?”
姜嗣闻言不为所动,执着正气朗声而对:“国之难,非外患成之,而在内乱。投降之心即是叛国之行,不可饶恕!”
刘邦暗自点头,对姜嗣的表现十分满意,不由得想起自己初回中原时的那份决绝与担当。
“既如此,依律动刑。”随着刘邦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禁军一涌而入,押住了徐壕和张绍。殿中众人无不震惊,纷纷侧目。
徐美人隐藏在殿侧,一脸无助却不敢出声,她清楚这场博弈已然失败,不由得心生退意。
刘邦看着被押下去的二人,心中如释重负。
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朝堂之上,又将迎来一次蜕变,一次凤凰涅槃般的革新。
未来,正期待着他与姜嗣一同去书写。在刘邦坚定的注视下,蜀汉的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