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提着天子剑的刘邦突然的一声质问,原本还理直气壮阐述投降大道理的谯周,立马乖巧了起来。
“是,是啊。”
“陛下英明神武,伪魏岂有获胜之理,是臣糊涂啊……”
谯周一边说着,一边抬手扇了自己两个大巴掌:“臣糊涂……臣糊涂……”
随着这位“带投大哥”服软,其他百官自然也都诚惶诚恐的跪伏于地,跟着喊:“陛下英明,大汉天寿”一类的话……
刘邦懒得搭理这帮庸臣。
这些杂碎跟西汉开创之初的创业天团相比,差距太大。
此后要三兴大汉,这些人是一定要清理的,只是此刻暂时还没到时候。
刘邦缓缓的将天子剑收入鞘中,看向了一直主战,但在主和派裹挟下发不出什么声音的姜嗣……
“姜嗣,说说你的看法。”刘邦将目光望向了站在人群之外的姜嗣。
姜嗣有些不可置信。
要知道他在朝堂中的定位是很尴尬的,甚至于可以说,他整个姜家在蜀汉朝堂中,都是一个十分另类的存在。
诸葛亮主政期间,政无大小,皆出相府,在那时,姜嗣之父姜维,很得诸葛亮信任。
但尽管如此,也没有办法改变姜维是曹魏降将的事实。
在蜀汉朝廷中,姜氏没有根基,也没有派系。
诸葛亮死后,刘禅遵其遗志,重用费祎,董允等人,此时的姜维地位并不高。
费祎董允在时,刘禅就已经没有了太多北伐的志向,直到此二人死后,刘禅便彻底堕落为昏聩荒淫之君。
但曹魏带来的巨大的军事压力始终存在。
尽管刘禅对军政要务一概不通,也懒得去管,但一国之内,始终要有人去领兵。
否则曹魏大军旦夕即至,刘禅可不想舍弃后宫佳丽三千,而去直面兵戈祸乱。
因此作为诸葛亮的亲传弟子,姜维在此时被刘禅提拔上来,负责构筑北部防线。
而姜维在掌握了蜀汉军务后,便力主北伐。
姜维作为曹魏降将,却统领着大多数的军队,这使得朝堂上对他的非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姜嗣,便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姜维领兵在外的质子,留在了成都。
所以说姜氏的地位很尴尬。
姜维在朝堂没有根基,作为降将领兵的他,存在的唯一合理性就是抗击曹魏,而姜嗣存在的意义,就是留在成都,作为姜维的软肋对他进行掣肘和制约。
因此姜嗣在朝堂上说话,从来不会引起刘禅的任何一点关注,言辞稍微激烈些,换来的便是满朝文武的抨击和打压。
而今天,“刘禅”竟然破天荒的主动询问起了他的意见,这让姜嗣感到诚惶诚恐。
但他很快稳定了心神,卑躬快步来到御阶前,踩在徐壕飞落的血液之上,禀奏道:“陛下,臣依旧是原先的观点。”
“立马组织成都所有守军,前往驰援诸葛瞻,而后遣人急调南中蛮军往成都方向开拔,以备不测。”
“同时陛下也应立即修书一封,任一善辩之士,往东吴请孙权出兵北上,替我大汉围魏救赵!”刘邦看着眼前这个目光坚毅,棱角分明的年轻人,心里多少有些欣慰。
好歹蜀汉朝堂也并不全是草包一群……
“姜嗣,那么你认为,前往绵竹的援军,应以谁为主帅合适?”姜嗣一听这话,知道皇帝这是要让他领兵了,因此立马单膝下跪,目光炯炯!
“末将愿往!”姜嗣这话一出,朝臣有不少又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因为他们都知道姜嗣留在成都的目的是作为姜维的质子,但倘若姜嗣也领兵出去,那就意味着整个蜀汉的军队,几乎是全在他们姜家父子手中了……
如果姜维和姜嗣有哪怕一丁点反意,大可以带着全蜀兵将投降曹魏。
到时候成都一个守军都没有,一旦魏军杀进来,蜀汉满朝文武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了……!
不能投降,意味着唯一的退路断绝,这是百官百僚绝对不愿意面对的局面。
因此这时候众官员们,也顾不得徐壕被杀带给他们的震撼,全都站出来嚷嚷着此举绝对不行。
张绍:“陛下,姜嗣年纪尚轻,此前并无军功在身,恐怕兵士不服。”
黄固:“姜嗣为人孤傲,言辞骄狂,非领兵之人,陛下三思!”
乔樊:“姜嗣之父姜维,已经领兵在外,为国血战,若遣其子亦出,倘有变故,岂不是使姜氏一门绝嗣?老臣认为,陛下此举欠妥……”
……
刘邦听着这些话,不由的冷笑一声。作为政治头脑极高,且拥有铁血手腕的汉高祖,他怎么可能看不出这些家伙的那点心思。
这些反对姜嗣的话,只会使刘邦对他们更加反感,尤其是第一个站出来讲话的张绍,他可是张飞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