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在门前分道。
秦琅坐在马车上看着她沈若锦走入府门,直到看不见她身影了,才吩咐车夫,“去国子监。”
沈若锦走到堂前的时候,看见大舅母柳氏和三舅母张氏正在跟阿公辞行。
柳氏道:“我已经在佛堂住惯了,不喜这京城繁华,总觉得人多吵闹,不能在父亲跟前侍奉,还望父亲见谅。”
张氏说:“我家那镖局离了我不行,最近又接了几桩大生意,我得回去看着些,父亲在府里好生将养,若日后有什么要帮忙的,尽管写信来。”
沈毅点头,说:“好。”
除了这一个字之外,他再说不出别的话来。
当初儿郎一个个战死沙场,是他亲自给几个儿媳妇写的放妻书。
这次给儿郎们设灵堂、葬衣冠冢,两个儿媳妇能回来扶棺送葬,已然全了情意。
现在她们要走,沈毅也无法挽留。
柳氏和张氏都是趁着小十去了镇北王府,收拾了东西,来跟沈毅辞行。
她们三年前就已经拿到了放妻书,一个出家、一个回家,生活习惯跟从前大不相同。
更因为时常思念夫君和儿子,不能待在充满回忆的沈家。
宁可远离,也不愿日日睹物思人。
眼下只怕当着小十的面离开,又让她徒添伤心。
偏偏在她们以为小十留在镇北王府过夜的时候,小十回来了。
恰好是跟沈毅辞行的时候,被她撞了个正着。
“舅母要走?”沈若锦大步走入正堂,“为何如此突然?”
“也不算忽然,前些天你病着,我总放不下,不然早该回去管镖局的生意了。小十不知道吧?你三舅母如今可是颇为有名的镖师呢。”
张氏笑着跟小十说话,眼眶却控制不住地红了起来。
她得给自己找些事情,天天忙碌着才好,这样就没时间去想死去的夫君和儿子,没时间去伤心落泪。
柳氏温声道:“我如今习惯长伴青灯古佛,一天不念经都觉得是罪过。府中大事自有你和父亲拿主意,一应琐事都有钱伯他们去做。我也该回佛堂去了。”
柳氏没有告诉任何人,她日日念经祈福,就是早日超度沈家儿郎们,让他们早些去投胎转世,来日有缘再做一家人。
她今儿跟梅映雪说了半天的话。
这儿媳妇说她会在沈家,孝顺祖父、帮衬小十,让柳氏想去哪就去哪。
不必为世间俗事所困。
柳氏没有儿媳妇这么心如磐石,她只能一心向佛,来纾解心中苦痛。
沈若锦其实知道两位舅母为什么要离开。
她也不会横加阻拦。
只是亲人们好不容易才相聚几日,又要分开。
难免让人心口酸胀。
沈若锦装出一副神色如常的模样来,“两位舅母也不提前同我知会一声,若我今天歇在镇北王府,岂不是不能送你们了?”
柳氏和张氏不约而同地看向沈若锦,“小十,你……”
沈若锦笑了笑,“我早就长大了,知道这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会在分别的时候哭鼻子了。”
她甚至还跟两位舅母说:“两位舅母放心,我会好好照顾阿公和嫂嫂,这府里大大小小的事都不是问题,你们要走尽管走,想我了记得回来看看我。”
“小十……”张氏别过头去,偷偷抬手抹了一把眼泪,哑声应:“好,舅母以后一定回来看你。”
此去千里,如何能说回来就回来呢。
柳氏代发修行,已然算是半个出家人,出家人不打诳语。
她不能骗小十。
柳氏打算以后终老庵堂,再也不问世间俗事,如何能再回来看小十?
沈若锦温声道:“今日天色已晚,就算两位舅妈要走也等明日在走,今晚再一道吃个团圆饭。”
以前他们一家回京,总是整整齐齐的。
府里儿郎比武过招,吵吵闹闹。
有人练剑,有人弹琴,还有人吹动玉萧。
沈四轻功好,总是一窜就老高,他喜欢坐在屋檐上看月亮。
沈四一进厨房就忙活半天。
沈六的双刀耍的最好。
当天的晚饭,是沈若锦亲自去厨房报的菜单。
席间只有阿公和两位舅母、还有一个跟牌位拜了天地刚过门的嫂嫂。
沈若锦却让人搬出了从前舅舅和兄长们还在时,可以围着坐二十人的大圆桌。
每个位置都摆上了碗筷和椅子。
就像沈家的每个人都还在一样。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
沈若锦招呼着几人多吃些,还饮了不少酒,一点即将离别的伤情都没露出来。
柳氏边吃边抹眼角,不想让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