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老爷子,尝颗糖(1 / 2)

朱怀心中感慨万分。

仅仅是出于大明能有老黄头这样的好官这一点。

然而此刻,他也陷入犹豫。

他见识过应天府的繁荣景象,也洞悉了繁荣背后隐藏的困苦。

他目睹过士大夫们为大明劳心劳力的身影。

也见过贤良官员为大明忧虑操劳的模样。

他看见一位风烛残年的耄耋老者,依然挺身为大明百姓鸣不平。

同时,他也预见了数年后朱老爷子驾崩后,国家动荡,靖难烽烟四起的未来。

他明白盛世之下潜藏的刀光剑影。

也许那场面壮烈宏伟。

但又有谁曾深思,在这豪情壮志的征战背后,挣扎求生的大明百姓?

他思索着,在朱老爷子去世后,能否提前于朱棣一步,率先发起变革。

如今他对这些流民接纳有加,何尝不是在培养自己的亲信力量?

然而此刻他的内心却不再平静。

“你想什么呢?”朱元璋饶有兴趣地看着朱怀。

朱怀摇摇头,苦笑回应:“没什么,只是在想如果大明的所有官员都能像您一样就好了。”

朱元璋挥手道:“胡扯!那些人就像牛,不抽一鞭子,他们才懒得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呢!”

朱元璋紧咬牙关,然后放松下来:“不提这些烦心话。”

朱怀点点头,说:“走吧,出去转转。”

在蒙蒙细雨中,朱怀陪扶着朱元璋,漫步在应天府街头,体察民间百态。

尽管流民问题暂时解决,清晨的应天府依然是那个充满活力的大明皇城!

临河街道上,各色小吃店铺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开门迎客。

一个个摊位上的炉火烧得通红,暖意融融。

来自胶东的师傅揭开热气腾腾的蒸笼,面食的香味弥漫四方。

一位留着弯曲如钩的大胡子老人,用竹夹小心翼翼地从炉中取出刚烤好的芝麻胡饼,整齐地码放在竹篮里,那金黄酥脆的芝麻胡饼香气扑鼻。

街上还有肩挑扁担,沿街售卖糖果的小贩。

“老板,来点软糖。”

朱怀掏出几枚铜钱递给了肩扛扁担的汉子。

“好咧!”

这里的市井气息和生活气息令人舒畅愉悦。

朱元璋咧嘴笑了。

这是他耗费二十四载光阴,日夜不停治理出的太平江山!

“老爷子,尝颗糖。”

朱怀剥开软糖纸,递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有些不屑:“不吃,没什么滋味,又不顶饱。”

朱怀无奈一笑:“怎么只有饿的时候才吃呢?就当消遣,吃一颗吧。”

朱元璋摆手拒绝:“我不喜欢甜的,更爱吃蒜瓣。”

朱怀无可奈何,不顾朱元璋是否同意,直接把糖塞进他嘴里:“别倔了。”

朱元璋一边碎碎念叨,一边皱眉抱怨,然而脸上却洋溢着喜悦,显露出这位老人嘴硬心软的一面。

“味道还不赖,不错嘛!”

朱元璋做出评判。

“小时候咱饭都吃不起,更别提糖了。”

朱怀满面笑容地道:“现如今咱们富裕了,你想吃多少,我就整筐整筐地买给你。”

朱元璋连连摇头:“太破费了!”

东宫之内。

朱允炆仿佛失去了魂魄,如同飘荡的幽灵般回到了寝室。

回宫后,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

书房内堆满了各式酒坛。

朱允炆一杯接一杯地饮酒,原本白净的脸庞逐渐显露出惊恐、忧虑、无助以及自卑等种种情绪。

这些复杂的情绪最后都融入酒中,一口接一口地吞咽下肚。

吕氏听闻朱允炆回来却未前来请安,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异样。

她急切地从寝室走出,径直朝朱允炆住所赶去。

途中遇见了老三朱允熥,吕氏视若无睹,只是冷冷扫了他一眼,便匆匆离去。

朱允熥属于常氏一支,是朱雄煐的胞弟。

吕氏对他并无好感。

朱允熥早已习惯了这种冷漠,因为他明白,他这一生都将生活在母子二人的阴影之下。

甚至他还忧心忡忡,担心朱允炆即位后,会因忌惮自己身为正宗嫡子的身份,将自己囚禁乃至加害!

事实上,历史也正是如此演绎,在朱允炆登基后,朱允熥确实被囚禁于东宫,不准前往封地,境遇可谓极其悲凉。

朱允熥暗自紧握拳头,深知自己不善言辞,性格柔弱,连书都读不好,因此祖父也极少关注自己。

他并不怨恨他人,只感叹若能拥有大哥一半的智谋和手腕,又怎会沦落到这般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