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势力整合(1 / 2)

“回官家,并非如此,这二首诗词皆是吾主所作。”

公冶乾一板一眼的讲述:“只是此次前来请封之前,吾主曾言,若蒙得君恩,从此后,便改慕容之姓为陈,陈家日后,世代为天朝上邦之人。”

“若圣恩不眷,他也只能继续当那鲜卑遗族,做那流寇胡夷,受人鄙弃。”

公冶乾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改姓之事,由来已久,尤其是唐、宋两朝极为盛行,两朝的皇帝也特别爱给功臣恩赐皇姓。

此时的人们,若是被赐予皇族和望族姓氏,不但不是什么忤逆先人行为,反而是光宗耀祖的好事。

就如唐初大将英国公李绩,原名徐世绩,因功劳甚大,被李世民恩赐李姓,西夏李元昊也曾被赵宋皇帝赐过赵姓。

但李元昊后来降了又反,重新用回党项的嵬名之姓,再之后为了推行汉人制度,西夏君主又叫回了李姓。

“为何请赐陈姓,而非赵姓?”赵煦不解。

“赵姓乃天家之姓,不敢向官家强求。”

“且陈姓自汉以来也是第一等的贵姓望族,慕容氏数百年前移居江南时的第一任主母便是陈氏望族,因此才敢向官家请赐陈姓。”

公冶乾的连篇鬼话,朝堂上在场的衮诸公自然无一人会相信。

这陈宇若是真的有心,怎会抢在大宋之前,将平夏城战役的胜利果实摘取?

但奈何这话听着顺耳,且就算陈宇不摘这个果实,大宋有辽国这头座山虎拦路,也定是摘不到的。

故此,赵煦虽知其言辞浮夸虚假,但也有些欣喜。

“说的不错,假若朕应了他所请求的封赏,你说他是否会和那李元昊一般,转头就又投靠了辽国?”赵煦直言,言语中似乎有些不善。

虽如此,但这句话也问出了满朝文武的心声。

“官家放心,吾主承诺,若官家不弃,河西、西域两地有他镇守,当永为汉土。”

“政令上,官家可派遣博士、学士前去两地任职教化两地未开化的民众,亦可在两地开税课,只要不插手两地驻防兵马即可,入两地为官者,受官家节制的同时,需向节度使府报备,且受节度使节制。”

“军事上,若大宋不起兵祸,两地军马将永远不会再越过边境线一步,另大宋西北若有其他战事,也可征令西域、河西两地人马出征。”

“经济商贸上,两地可和大宋互通有无,并谢辞之前给予西夏的岁赐,做到真正的和平相处。”

……

邓百川将陈宇所交代的话全盘托出,这诚意,也打动了朝堂众臣。

诸公低头思索,一些家乡是西北的老臣,眼圈竟然有些微微发红。

这持续了六十年的西北兵祸终于要结束了吗?如此,这辈子就算死去,也算无憾了。

似章惇、范仁纯、曾布、林英这些六七十岁的元老级高官,西夏建国时他们已经懂事良多。

亲眼见识了这六十年来,宋夏数百上千场大小战争,弄的西北之地狼烟遍地、山河破碎、妻散子离,让人叹息之余,更惋惜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欧欧

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是他们这些为政者的耻辱。

如此才有着诸多主战派积极响应,势要建立平夏城,一鼓作气必灭西夏。

在宋初,西北不过两路之地,但因为战争,不间断的派军队过去镇守,硬生生的将两个路划分出了五个路,由五个经略使共同坐镇。

这六路看似多,但地盘和人口还不如一个江南路。

如今有了陈宇的承诺,最起码十年二十年内,再无边患之忧,也可将六路重新整合为一路,节省无数朝廷资源。

赵煦大笑一声,畅快的言道:“好好好,甚合朕心意,既然如此,这请命,朕允了。”

“章卿,你即刻命门下省拟朕诏令,西北五路重新合为永兴路,钟弱翁钟卿、吕惠卿吕卿、王文郁王卿还有卿之族兄章楶全部回京述职。”

“另,拟圣旨,布衣慕容复,经略西域,收复河西有功于大宋社稷,特赐封陈姓。令,设河西、西域两路,拜其为河西节度使,节度河西、西域两地。”

……

汴京城,向大宋请封之事,公冶乾依照陈宇的意思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与此同时,陈宇也在消化战果。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

陈宇亲镇三军,将所有俘虏的西夏士卒全部贬为了罪籍。

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那日进入兴庆城,西夏守军便在西夏将领的调动下死命抵抗。

虽是螳臂当车,但还是令西域军有了折损,将近一个时辰的交战,西夏军终于寡不敌众,败退下去。

如此,西域军也是折损了近两千人,待陈宇整理完战场,搜捕西夏皇族时,小梁太后已在宫中自尽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