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科举改革(3 / 4)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2682 字 4个月前

陵城之后,再发动对吕宋土著的战争的,那样的话,一来一去少则半年,多久一年时间了。

这样的话,相对来说,金陵城里,对南洋的事情虽然保持着关注,但是也没有什么好处理的,直接看王爱国以及驻军将领的报告就行了。

各地战事大体平静,春天也没有什么大规模天灾人祸,整体而言,崇祯九年的春天,大乾帝国显得比较平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进入了统一后的修生养息的时期呢。

但是,却不是如此!

不过,对外的扩张,整体来说,对帝国内部,对金陵城的政治格局而言,影响并不大。

官员们更加关心的并不是南洋的扩张,也不是辽东的战事,而是崇祯九年的会试!

大乾王朝的科举,是一年举行一次,从各地的县试,再到院试,然后到会试、殿试、都是一年一次,充分给了学子们机会!

而今年,官员们之所以比往年更加关注会试,是因为今年的会试和往年的会试又会不太一样。

年初的时候,大王正式下令,命令礼部对考试的试题进行重新设计,进一步增加理科内容。

进一步增加理科内容并不算什么,但是进一步增加理科内容之后,还有一项变动极大的改革,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这一次的会试,不单单有在金陵城举行的会试,同时也会在直隶四道同时开设会试分考点,预计在各道分别录取二十名进士、二十名新科进士,考中之后,为了避免各道进士在家乡任职,到时候这些四道分考点考中的进士、新科进士,其任职将会是其他几个道。

同时各道进士、博士的品级,和金陵城的会试所考中的考生,品级一样。

很明显,这是一个试点!

大王对科举考试进行的新一轮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严格上来说并没有说损害士子们的利益,相反,还加大了录取人数。

当然了,他们并不知道,楚行还准备在后续几年里,逐步降低新科进士、新科进士的品级。

一考中就成为正七品的状况,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彻底成为历史。

而且,这个改革,虽然挂着会试分考点的名义,但实际上楚行是根据后世的国考和省考而进行改革的。

而且后续的改革,将会是朝着选拔基层官员,甚至是最底层的从九品官员而前进,而不是和现在的这样,以选拨中层官员为主。

这样的话,才算是完成了楚行心目中的科举改革!

本来前几年的时候,楚行对科举的改革方向是另外一条路,那就是维持科举的乡试、会试不变,但是加大举人的入仕规模,试图用乡试成为省考,作为招募省级官员的主要途径。

但是很显然,他小瞧了科举传统的力量,小瞧了天下士子对于进士功名的渴望!

以传统观念来说,举人入仕后,肯定是不如进士的进前途好的,尤其是在经历过科举制度完善的前明,别说举人不算正途了,就算是同为进士,不入翰林都没有办法成为部堂高官。

尽管大乾王朝和前明的科举制度不一样,而且是建国初期,对官员的缺口极大,哪怕是以举人功名入仕也能够获得官职并升迁,但是总归到底,士子们还是担心,认为举人就去入仕的话,以后的发展肯定受阻。

所以但凡是有点心气的人,都是想要直接参加会试,而不愿意以举人功名入仕。

实在考不上了,或者是有其它迫不得已的理由,才会直接以举人的功名入仕。

这种传统观念,也是让楚行当初试图以乡试代替省考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不甘心啊,既然乡试无法代替省考,那么就另走他路!

所以,现在的楚行干脆是断绝了在乡试、举人身上的想法,既然士子们不愿意以举人功名入仕,那么就干脆不要以举人功名入仕好了,不就是进士、博士嘛。

这个简单,本王直接扩大会试的规模,设立各省会试分考点作为省考,也是一样的效果。

所谓的进士、新科进士和举人,会试和乡试,不过就是称呼上不一样而已。

楚行的最终目标,和进士、举人之类的没啥关系,也和会试、乡试什么的没关系,他的真正目标是建立起来完善的官员考试制度。

这种考试制度,不仅仅是用来招募中级官员的,而是要来招募广大的基层官员的。

用品级来说,那就是正七品和从九品的差别。

但是会试分考点的计划行不行得通,后期效果如何,会造成什么比较大的影响

具体还得看崇祯九年的科举情况进行的如何,尤其是直隶四道会试分考点的考试是否成功。

这个消息在年初传出来后,对于直隶四道的士子们而言,自然是高兴无比啊,因为直隶四道会试分考点,只允许本地户籍的举人进行报考,外籍是不允许报考的,而且考上之后,虽然不安排在本道任职,但是安排的职务也会是在直隶其他三道。

直隶四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