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军机处行走(1 / 3)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1785 字 4个月前

寒窗苦读十余载,见好友一无所获,刘存旭心中也难免替赵文章难过,见他强颜欢笑,便不自觉的宽慰道:“赵兄,不必过于在意,明年还有一场春闱,届时……”

话还未说完,便见他停顿下来,然后指着王榜不远处的一张红榜说道:“咦,赵兄,你看那似乎还有一副榜,上面还有赵兄你的名字呢。”

赵文章闻言,也颇为吃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王榜旁,还有一副榜单,不过榜单的面积略小,容易被人忽略。

稍近一些,只见上面有十余人的名字,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

而在名字旁边,同时还有几行大字。

怀着紧张的心情,再向前几步,只见上面写着:大乾立国,求贤若渴,大王体恤众士子爱国之情,报国之切,特挑选广闻博学之才十五人,赐同进士出身,允许参加殿试。

赐同进士出身,允许参加殿试?

也就是说自己还有机会?

可这算是会试多少名呢?还是说着就是单纯的补录?

榜上有名,自然心里多了几分欣喜,但毕竟不是正经的榜单,心中又难免有几分失落。

别说是举子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便是大乾的礼部官员们,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个情况。

因为按照传统流程的话,这个副榜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

这些正榜上的人才,已经是大家尽可能挑选出来的,不应该存在遗漏的。

同时,按照正经的科举思路,这正榜上的一百多名举子,会参加后续的殿试。

殿试一般是不会落选的,属于人人有份,但是会分详细的名次,也就是一甲、二甲、三甲。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可大王在这里便将同进士出身,这算是什么鬼魅操作?

楚行之所以这样操作,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在便览科举众士子的考卷之后,楚行从内心是十分不满意的。

虽然说此次科举,更多的是一个政治上的口号,是一场大乾立国的开场秀。

但是给自己选拔了这么一堆只知道四书五经的老旧夫子,他依然是非常不满意的。

他不信,偌大个大乾,选不出几个真正的英才。

所以便命人在府库之中,将那些落选的举子的试卷拿出来,然后又重新查阅。

不过这次查阅,却不是跟考官一样,查阅他们的四书五经和策略之类的东西。

因为按照上面的内容来看,他们确实已经落榜了。

所以楚行主要目的是看算学和杂学,结果他这一看,他敏锐的发下,这读书人之中总归是有些异类的,有些人四书五经写的差到了极点但是杂学、农学、算学还颇有见地。

像极了当初屡试不第的孙元化。

于是楚行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大笔一挥,又从被考官打为废物的人之中,挑选出了十五人。

不过为了尊重传统和理智,楚行没有将他们加入到新科进士里头,后续殿试也不会让他们参与排名。

甚至连后面的考试科目都跟传统不一样。

然后楚行准备给他们赐予同进士出身,只要他们能够在自己的考核之中,不至于出洋相,言之有物,腹中有货,自己便准备授予他们个小官。

当赵文章发现,自己也莫名其妙的成了同进士出身,然后还要继续参加副榜考试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有些不懂。

因为他对自己其实颇为自信,他觉得这一次没考中,将来肯定也可以。

可这一次进了副榜,万一以后不能继续考了怎么办?

可这毕竟是大王亲自选定的副榜,他又不敢不去考。

而且这副榜也说了,只要经过陛下选拔,就有机会授予六品官身,其实也是个不错的了。

科举只是敲门砖,只要入了官门,以自己的才华,兴许用不了多久,自己就可以成为家族的顶梁柱了。

患得患失的回到了考院后,他没有和刘存旭去喝酒,刘存旭要继续专研策论准备殿试,而他自己也是得搞明白自己的这个博士到底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用。

出门转了几圈,连接拜访了七八个人后才是让他搞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被大王赐予同进士出身,不是自己四书五经做得好,而是陛下在狗屁不通的试卷中,挑选出了一些偏科的举子,酌情予以录用。

仔细想想,自己似乎在答题的时候,确实四书五经答得少了一些,然后杂学、算学之类的答得反而多了一些。

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家族日趋兴盛,他免不了为父亲管理账目。

至于杂学之类的东西,是因为大乾所到之处,便会将西学东渐的新风潮带入,各种之前大逆不道的书籍,在大乾治下,却可以直接贩卖,他好奇之下,阅读了许多。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匪夷所思的题目,他反而觉得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