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行自下定决心,参与天下纷争,与各方势力争一争天下。
除了关注天下各国,了解天下形势,吸取新的学术思想,诸如西学东渐的内容,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之外,更关注了解华夏大地的历史。
在他看来,华夏之所以连绵不绝几千年,除了文化上大一统之外,便是这片土地崩坏—兴盛—再崩坏的这套体系在起作用。
凡夫俗子也好,君主也罢,都讨厌变革,都讨厌战争。
但是在这崩坏之中,往往也蕴含着机会。
华夏之所以在几千年来,一次次领先于世界,靠得就是在这崩坏的时局之中,涅槃出来的新的生命,所爆发的无穷的生命力。
而如何去引导这种生命力,创造力,让这个国家再次兴盛,我们的先辈们,已经在史书中详细的给后人们介绍了下来。
楚行并不是如何喜欢朱元璋,但是却又不得不佩服这个从民间中走来,开局只有一个碗的雄才大略之君。
其治国之术中,有一项政策是楚行极其钦佩的。
那便是人才的教育。
朱元璋是极其重视人才的培养的,为何在后世史书中,朱元璋大杀功臣名将动辄几千人几万人,却可以保证帝国高效的运转。
因为只要他在,总是有新鲜血液可以涌入这个新成立的帝国之中。
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年,敕令国子监学官:“今太学之教,本之德行,文以六艺者,遵古制也”,“欲人材之盛,必养其德性,苟无作养之功,而欲成其材,譬犹雍百川而欲水流,折方长而求大木,其可得哉。”
由此可见,朱元璋并非是传说中的那么不学无术,他培养人才,首重德行操守,他希望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大明帝国所用。
而当初的国子监,也确实为大明帝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可如今的伪明朝廷的国子监早就沦为了统治者们的进身之阶,成为了一群二代的游戏之物,难为大明提供一个人才了。
相比之下,楚行与朱元璋当时的环境又大为不同。
朱元璋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男人,他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彼时元末的读书人又找不到一个做官的渠道,朱元璋可以说是跟士大夫们一拍即合,所以他想要成功,相对就比较简单。
而楚行则大为不同,首先他跟士大夫的利益并非一致。
他要的是改天换地,将士大夫的天下进一步扩散,改变成天下人的天下。
让天下人都有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让天下所有人都能看到希望,都有机会是争一争属于他的富贵。
同时外部上来讲,西方正在开启思想运动,大航海运动,届时一个个西方强国会涌现,如果单纯的利用前人的那一套,国家虽然会短暂的兴盛繁荣,但是终究避免不了被外敌侵袭的命运。
所以这一次,楚行的诸多办法,并非是完整的承袭先人的手段,而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实,国子监自成立以来,已经变革了数次了。
但这一次变革,却比先前更加的猛烈。
首先便是大乾治下的所有学堂,包括国子监,一起合并。
其中先前内阁附属的文学院,以及工部的附属的工学院,大乾皇室的医学院,农学院,悉数合并,统称为大乾国子监。
而国子监则分为两大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
不过这里的理是指理工的意思,并不是传统的儒家理学,是大乾为了发展工业化而做的努力。
同时国子监还下设医学系,农业学系、政法系等等。
大乾肯定不会走大明的老路,甚至说此次是在传统国子监基础上,做了一次大胆的革新。
亦或是,大乾的国子监只是个披着羊肉的假货,他的真实身份应该叫大乾京师大学堂更合理一些。
可惜的是,尽管楚行和大乾的高层百般努力,国子监真正厉害的点,依然是四书五经,理科水平依然很差劲。
国子监和讲武堂乃是大明的一文一武的两只手臂,不过很明显其教育模式和未来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以讲武堂为代表的机构,明显是培养军校生,是为军队培养人才服务的。
而国子监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走上科研道路,亦或是走上行政道路的。
没办法,这个年代,如果不以当官为吸引力,很少有人愿意为大乾效力的。
尤其是大乾的统治根基,还有一大半在山东这块土地上。
而这一次科举,一方是是大乾对外的政治宣传秀,告诉世人我们已经是真的朝廷,真的政权,另外一方面也是为国子监选拔优秀的生源。
其实除了讲武堂、以及国子监这种纯粹的政府机构式的培养人才机构之外,其实楚行还有另外一个单独的培养渠道。
这个渠道更加全面,对大乾对他也更加忠心,行动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