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抓俘虏抓的手发软(1 / 3)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2188 字 4个月前

歼灭救民军,剿灭不可一世的大乾王国,是此次出现在战场上的每一个明军将领极其强烈的愿望。

因为自从楚行自从起事以来,该救民军在青州府和莱州府一带,做了很多坏事,很多亲人受到了他们的残害,家族的鼎盛之势都被他们破坏了。

而且救民军南征北战,专门打朝廷的脸面。

既骄横,又狡猾,与朝廷多次交手,往往以朝廷的惨败为主,而且救民军还越打越强。

因此在朝廷官员看来,救民军气焰之嚣张,简直令人发指。

而且大家也都很清楚,如果不能剿灭救民军,任其吞并莱州和登州,那么将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会沦落到救民军之手。

到时候别说是军功了,大家伙的脑袋能不能保住还得另说。

因此在战争的准备阶段,大明的军官可以说一个个对他恨的咬牙切齿,而且中基层军官,也觉得有功劳可以拿,一个个群情激奋、摩拳擦掌,大有灭此朝食的感觉。

但是,在眼下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救民军消灭,稳固了朝廷的后方,对于整个时局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提气的功劳。

崇祯皇帝肯定免不了一番赏赐,甚至高不可攀的爵位,都有可能戳手可得。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战爆发了。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救民军竟然那么强,被收拾的人,反而是他们。

宣府总兵侯世禄,虽然在心底万万不愿意接受眼前这一幕,但是战争的走向已经完全不是他能控制的。

说完撤退的话语之后,侯世禄甚至懒得去看手下一眼,便在亲兵的搀扶下上了战马,头也不回的率先撤离战场。

在他身后,不论是宣府系,还是山东系的将领,一看这种情况,哪里还敢有丝毫的停留,也纷纷上马,追了出去。

对于他们来说,仗打输了,可以想办法再来。

人生只有一次,死了他们想再回到这个世界,是万万不可能的。

而且,经验丰富的众多将领,心中还有一定的侥幸心理,那就是眼前的溃败已经成为定局。

他们即便是再怎么勉力维持,也难有什么好结果了。

还不如先行一步,在后方收拢溃兵。

按照经验来看,只要收拢足够的溃兵,是有一定的机会,反败为胜的。

在侯总兵带着自己的亲兵队,以及其他中军将领撤出战场之后,也给明军将士带来一个极其糟糕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彻底被抛弃了,而且指挥中枢也不见了。

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里作战,部队的作战,尤其是这种大规模的作战,是极度依赖于旗帜的,而双方主将的大纛则是更为重要。

这不仅仅是用来激励士气,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指挥作用。

大纛在,代表着下属的将领和士兵们能够找到主心骨,他们回头看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家的主帅,但是如果回头看不到大纛了,那么就代表着主将已经跑了。

是的,并不是死,而是跑了!

因为在古代军队里,可没有什么斩杀了主将后,来一个句大吼某某已死,然后敌军就会崩溃的,人家是看是大纛作战,至于主将死不死,下面的普通士兵还真不知道,不可能你说敌人的主将死了就真的死了。

但是大纛倒下了,那可就真代表着主将死了或者跑了。

这个时候,部队也就相当于失去了指挥,而一支没有统一指挥的部队,其下场是可以预知的。

就和之前的明军骑兵一样,他们就是缺乏了统一的指挥,数十股骑兵基本是各打各的,打起来混乱无比,谁都不听谁的,而这,还是他们实际上有一个名义上的指挥官。

然而这个指挥官只是临时的,那些骑兵不信任甚至不服他,战斗的时候这个明军骑兵将领根本就指挥不动下属的其他明军骑兵,只能是指挥本部以及少部分骑兵而已。

有了名义指挥官进行统一指挥的明军骑兵都这样了,如今明军的主力步兵彻底失去了统帅,接下来会发生何等的混乱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侯总兵是余大成借来的总兵,他对于战场上的兵马,除了自己的嫡系之外,山东本土的兵马压根就不熟悉,所以他撤退之时,就根本没往常一样,做出一番细致的安排。

比如那支部队先撤退,那支部队后撤退。

那支部队负责掩护,如何交替撤退,这些东西都没有。

他只是简单的下达了一个命令撤退。

至于为何这般草率,侯世禄也有他的难处,实在是救民军太强了,他想要下达命令,前线也无法配合自己了。

所以侯总兵走的几乎是满肚子的绝望。

活了一辈子,打了一辈子的仗,就没打过这么让人绝望的。

而这支明军的防线已经是彻底崩溃,并且是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好几个前线的将领都试图重新组织起来,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