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行钞税法(1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1021 字 6个月前

“淅淅沥沥……”

巳时,伴随着雨声传来,整个南京城都被雨水所包围,那延绵百里的外郭城垣在雨中显得格外雄伟壮观,犹如一条黄褐色的土龙,盘卧在大地。

明东陵的宝顶地宫前,雨水在地面的青砖溅起一串串水花,四周充斥着雨水滴落树丛的声音,给紫金山增添了几分生气。

这雨来的巧,在所有黄纸燃尽后方才到来。

站在黄罗盖伞下,朱元璋与朱允炆这对爷孙就这样安静的看着眼前的地宫,心中不知作何感想。

远处,朱高煦与郭英、徐增寿三人站在伞下,不同的是,郭英与朱高煦各自撑着伞,徐增寿则是由后面的兵卒为其撑伞。

似乎是觉得这样不好,徐增寿自己接过了雨伞,并让兵卒退下。

待兵卒退下后,朱元璋也在黄罗盖伞下与身侧的朱允炆交谈起来:

“国子监那边,事情做得如何了。”

“回爷爷,都已经准备好了,国子监内的学生随时可以出发。”即便下着雨,朱允炆却还是抬手作揖回答。

只是他的举动在朱元璋的一瞥之下,所有心思都好似曝光了一般。

朱元璋不在意朱允炆的小动作,而是回头看了一眼站在雨中自己撑伞的朱高煦。

“看我干嘛……”

朱高煦有几分心虚,毕竟老朱的眼神实在是很有杀伤力,每次他直视自己,朱高煦都觉得自己下一秒就有可能人头不保。

“诏令国子监二十以的学子,明日尽数到大教场,再令户部、五军都督府调两卫、三十万……贯钱去大教场候着。”

朱元璋本想说调三十万贯钞,但不知为什么,他想到了之前朱高煦对他所说的那一番话,因此改成了钱。

对此,朱允炆眼神闪烁,但很快隐藏。

“再下旨,让户部的人点好今年旷课的岁入呈给我,另外于八月初昭告天下,今年的秋税,苏松二府,可以钞抵赋税。”

“孙儿领旨……”朱允炆心头一跳,但还是先应下,而后见朱元璋没有别的需要吩咐的,这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爷爷,苏松二府去岁缴军屯赋税,钱粮绢布等物,经折色后,大致是三百余万贯。”

“若是以钞抵赋税,那今岁这二府能够交来的赋税恐怕……”

朱允炆话说三分,但这样的话他在之前与朱高煦争辩钱钞问题时也曾说过,朱元璋自然知道他想说什么。

说到底,两江闽浙这广泛的江南地区占据明初大半的赋税,尤其是朱元璋提出的苏松二府更是重中之重。

虽然只是两个府,但是它们却占据了大明十分之一的赋税。

这两个赋税重地,单独对任何一府提出蠲免、赈灾或其它的经济类政策,对于大明朝来说,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提议。

如今,朱元璋仅是听朱高煦说了一下对钱钞的看法,便提出要让苏松二府的百姓以钞抵赋税。

这道旨意一旦下达,朱允炆都不敢想,今年的赋税情况会如何。

当然,朝廷的赋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朱允炆个人的想法。

他还从未见自家爷爷对任何一人的提议如此重视,哪怕是自家父亲。

“那小子所绘的矿山地图,已经找到了三处。”

朱元璋的一番话,解开了朱允炆的疑惑,但同时也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仔细算了算时间,从自家爷爷派人去云南勘察到现在不过一个半月,但就是这么短的时间里,根据他所绘的地图,居然能找到三处矿脉。

朱允炆了解矿课,知道寻矿不容易。

正因为如此,他十分清楚这三座矿脉的重要性。

它们能被这么快找到,那必定是容易开采的矿脉。

也就是说,它们能给大明带来的利益极大,而朱允炆担心的,则是地图的其它矿脉。

如果朱高煦所绘画的山脉都有矿脉,那他恐怕……

“你稍许回宫之后,让户部和五军都督府准备准备,从南直隶和浙江再迁些人去云南,不要让这三处金银矿荒废。”

“是……”朱允炆屏息凝神,心中受到的震惊已经无法言表。

“金银矿……”

朱允炆不是傻子,他清楚三处易开采的金银矿代表什么,心里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自家爷爷会让苏松二府以钞抵赋税了。

既然朱高煦对寻矿的事情说的如此准确,那恐怕他所说的也有一番道理。

这么一来,自家爷爷想用苏松二府来试探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朱允炆还是不相信,毕竟寻矿和钱钞是两码子事,他不相信朱高煦所说的事情,能接连的实现。

想到这里,他隐晦的看了一眼远处撑伞的朱高煦。

他的小动作,即便朱元璋没有回头,却也能大概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