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三年前,刘禅的仪容举止有了质的变化。
少了稚气,多了意气。
策马驰骋间,竟隐隐有几分刘备的影子。
一时之间,诸葛乔思绪万千。
后世的文人墨客,常评价刘禅为暗弱之资、昏庸之主,更有“扶不起的阿斗”流传于世。
然而。
相较于那群俗士儒生,诸葛乔更相信诸葛亮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俗士儒生的评价大抵建立在“刘禅是季汉亡国之君竟不能守君王气节而亡”的基础上;诸葛亮的评价更侧重于刘禅的仁德智慧器量。
俗世儒生又推崇刘谌而贬低刘禅,认为刘谌最有气节。
对此。
诸葛乔是不认同的。
一群没当过皇帝甚至都未执掌过国家权柄的人,去教刘禅如何当一个贤名圣君,
本身就不合常理!
推崇刘谌而贬低刘禅,亦只是对刘禅的抹黑!
刘谌虽然自刎,但跟大部分俗士儒生一般,追求的只是个人美名。
刘谌若真的愿为国家而死义、愿为刘禅分忧,那么当诸葛瞻率成都最后一批义士入涪拒敌时,刘谌就应该诀别妻子投军杀敌。
而非等诸葛瞻战死绵竹后跑来劝刘禅“背城一战,同死社稷”,劝完就去昭烈庙“杀妻子后自刎”以示气节。
自古谏君而死节者,不是撞死朝殿,便是悬尸于城门。
如刘谌这般跑到祖庙“杀妻子后自刎”的,诸葛乔是闻所未闻!
不敢抽刀向仇敌,只会挥剑杀妻子。
不敢沙场血战死,只会祖庙骂君父。
在诸葛乔眼中,刘谌只是沽名钓誉的懦夫罢了。
反观太子刘璿,在刘禅投降后与姜维、张翼同战而死,评价竟不如一“杀妻子后自刎”的刘谌。
何其可笑!
只追求個人美名的刘谌更不会明白,当诸葛瞻等人请命入涪拒敌时,这群义士的家小就尽皆托付给了刘禅。
为臣者,为君死义,是忠义;为君者,为臣保嗣,是仁义。
刘备遗诏敕子中亦有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当诸葛瞻等人在绵竹战亡,刘禅在成都的亲信皆尽失。
当群臣皆要降,刘禅放弃君王气节,选择了“为臣保嗣”,这便是刘禅恪守的仁义。
刘谌不明白,俗士儒生同样不明白。
若为了君王气节而不保臣嗣,如何对得起为刘禅死义的忠臣义士?
又如何对得起刘备那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若真的不愿抵抗,又何必让女婿诸葛瞻引兵拒敌?
历朝历代帝王中,论刻薄寡恩,刘禅在末流;论仁德器量,刘禅在上流。
故而。
诸葛乔情愿以兄长的身份助刘禅立足于这乱世,而非去追求权谋之术以臣挟君。
凝思间。
刘禅已经下马立于道旁,拱手作揖行以弟之礼。
诸葛乔收起思绪,下马来到刘禅面前。
看着刘禅那清澈又满怀期待的双眸,诸葛乔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弯曲,熟练而精准的在刘禅的脑门儿上一敲。
故作严肃:“阿斗,你如今都是监国太子了,别总喊‘阿乔吾兄’,说白话!”
话未说完,诸葛乔自个儿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刘禅揉了揉脑门儿,亦是笑了起来。
如今。
诸葛乔十八,刘禅十五。
稚气虽逝,情义却未逝去半分。
城头上。
见诸葛乔竟然在敲刘禅的脑门儿,而刘禅不以为忤反而放声大笑,一众军卒纷纷惊掉了下巴,一个个目瞪可呆。
“太子的脑门儿也是能敲的吗?”
“要不要告诉司徒?”
“你疯了!那是辅汉将军诸葛乔,太子的义兄!”
“平定凉州的辅汉将军?辅汉将军不是在凉州吗?怎会忽然返回?”
“这不是你我能问的!辅汉将军一脸笑意,定是有好事!”
城头的军卒议论纷纷。
城下。
诸葛乔和刘禅叙旧后,将关中大捷的战报递给了刘禅,又将黄忠于长安城逝去的消息告知刘禅。
听闻黄忠逝去,刘禅忍不住身体一抖,忍不住热泪盈眶。
虽然心中有预料,但听到黄忠在长安城逝去的消息,刘禅依旧忍不住悲伤。
刘禅强忍泪水:“兄长,老将军可有遗憾?”
诸葛乔感慨道:“老将军替陛下拿下了长安城,此生无憾!”
“唯有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