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瑟瑟发抖,与其说是进行狩猎,还不如说去找窝掏。
晋人或楚人在野外碰上,双方不会因为敌对状态,看到对方就“Waaaagh”冲上去厮杀。
到底会不会打起来,看得是有没有产生纠纷,打起来规模会有多大,要看双方能呼朋唤友过来多少人了。
当然了,打生打死是老爷们该去做的事情,没有“大夫”、“士”、“徒”或“羡”的身份,杀敌也不算立功,更不是职责范围之内,拼那个命干嘛。楼令来到养马的地方。
现阶段,无论是大河以北或以南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会缺马。
有些国家,他们国内维持放牧习俗的家族不少,牧马来贩售就是维持家族开销的一种手段。
牧马并不限制在某个区域,足够地广人稀的现状之下,能够牧马的场地简直不要太多,连抢都不用刻意去抢。
只是有一个现实情况,无论大河以北或以南,牧养的马匹质量都不怎么样。
因为养马的家族足够多,没有物以稀为贵的空间,马匹的价格自然不会太高,每一天的成交量亦是很大。
中原或南方的马,其实都算是一种矮脚马。
当然了,上面所说的矮脚马不是后世定类的滇马。
另外,后世的很多马都是混血马,血统纯正的马反倒是少数。
也许滇马还真的就是春秋时期,列国使用最广泛的马匹后代?
“这些马,比后世的蒙古马,马背高度还要低。”
“成年蒙古马的马背高度多少来着,好像是一米二左右?”
“中原或南方的马,成年马的马背高度少有一米一五以上,难怪只适合用来拉车。”
以楼令的身高,骑上在一米一五高度的马匹身上,双脚只差一点点就能着地了。稍微想象一下,画面可真的不要太美。
马背高度是限制骑乘的制约之一,承重力又是另一项制约。
至于说耐力、爆发力之类?看一看体量,无法承载为前提,不用多说什么耐力或爆发力了。
上一次,楼小白率军杀进林胡的地盘,期间也有去楼烦那边游弋,带回了一批马。
林胡当前的栖息地约是青海?
楼烦的栖息地则是在河北的北部。
也就是说,不管林胡或是楼烦,他们都不在后世内蒙区域。
后世的内蒙,现如今没有成规模的部落盘踞,只是被统称为“石板墓文化”的族群占据。
要是楼氏能够杀穿楼烦抵达后世的内蒙,见到的会是一群原始人。
楼小白从林胡和楼烦带回的马匹,以在林胡缴获的马匹质量好一些。
只不过,楼令搞不懂马种的类别,单纯从马背高度去看有没有培育价值,得出的结论是起码比列国正在使用的马匹好一些。
真的要按照血统去区分,楼小白从林胡带回的马匹,它们应该是蒙古马的祖宗?
知道是蒙古马的划分,也该知道不适合用来组建突骑兵,更适合用于轻骑兵了。
至于楼小白从楼烦带回的马匹?它们跟诸夏列国正在使用的马,可以说是毫无区别。
西汉时期用于突骑兵的马,它们大都是来自西域。这一点有相关的史料为证,要等到汉武帝派军凿穿河西,汉军才有成规模的突骑兵建制。
而被汉帝国突骑兵骑乘的战马,应该是西极马,也被称为天马、胭脂马、乌孙马。现代给予的学术名叫伊犁马。
诸夏大地这边有成规模的具装骑兵,要等到蒙古人西征,从更遥远的西方带回其它血统的战马了。
那么就是,成建制的具装骑兵出现在诸夏大地的时间是在两宋时期,西夏就有一支具装骑兵经常打得宋军和辽军找不着北,辽国或金国也有自己的具装骑兵,北宋或南宋则是连普通的马都缺。
楼令得知林胡的马,大概就是蒙古马这一种类,后面一定会安排再次北征。
这里倒是出现“历史重现”了。
汉武帝初期是为了报仇雪恨才北击匈奴,打着打着变成了进行“马匹战争”,后面一再远征大宛就是为了获得大宛马。
不止华夏历史上有过“马匹战争”这种事情,欧罗巴那边发生“马匹战争”的次数更多。
楼氏进行的并非是以占领土地为目标的战争,不用考虑占领和维护统治的相关成本,完全可以向更北或更西的地方入侵。
很现实的情况是,楼令暂时没有多余的私军用于“马匹战争”之上,初步想法是打服林胡人,要求他们向北或向西寻找更优秀的马匹来进贡。
当前,狐氏应征前来的部队,他们骑乘的便是从林胡缴获的战马。
要不然的话,狐氏的参战人员骑乘本地战马,本地的战马还真无法支撑他们一再转场。
说白了就是本地的战马,它们奔跑的速度不快,耐力方面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