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实在让人头大!(1 / 3)

出使卫国的队伍回到“新田”已经是秋季中旬,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宫城向晋君寿曼复命,待在自己的家中三天才相约入宫。

“这么说,卫君不是一名能够持国的人?”晋君寿曼是皱着眉头问出这句话。

当前的诸侯在某种程度上很团结,也就是他们不允许有人冒犯到君权,该种默契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进行战争的时候,下臣哪怕能够轻易杀死一国之君,哪怕只是进兵吓唬都会遭到本国的国君丢小鞋,真杀了非但无功反而有过。

然后,一旦有人冒犯君权将不计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联合起来将那人给摁下去或消灭掉。

以为只有列国之君存在那种默契吗?并不是的。

贵族阶层也有属于他们的默契,比如非贵族不能杀死或俘虏贵族,战场之上多以俘虏为主,交赎金能够重获自由。

所以能够看出一点,得到某个层次的利益,既得利益者就会有天然的默契,守护已经到手的利益。

因此,限制与压榨从来都是上至下,历来不存在什么意外。

郤至根本就懒得去顾忌晋君寿曼当前的心情,说道:“卫君在君父薨逝后不显悲色,事后多次窃喜与人说自己就要成为诸侯。这般的人,怎么可能获得爱戴呢?”

“卫君生母吓得已经准备回母国养老,索幸孙林父及时站出来维稳,才没有让卫国发生丑事。”郤至又给补了一刀。

晋君寿曼眉头皱得越来越紧,终究还是没有忍住,说道:“为人臣子欺凌一国之君,与礼法不合。”

这么说吧?规则的制定,大多就是服务于上层的统治。

姬周是一个奴隶制的王朝,不要奢望会做什么伪装,任何规则的制定都是为了让统治阶层获利。

步入封建时代之后,统治阶层倒是愿意装了,带上了“民”这个阶层一块玩。

只不过,奴隶制和封建时代的“民”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要么是有爵位的勋贵,不然就是有官身或祖上有人当过官。

历朝历代所谓的为国为民,以为包括了众生吗?起码黔首、黎庶、庶人之类不被干涉就不错,哪来的胆子敢奢望有所优待。

所以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真不是谁都有资格去当那个“民”的。

郤至冷冷地注视着晋君寿曼,一些不好听的话没有讲出来。

再烂的国君,他也是国君,不允许受到任何的冒犯,是吗?

以当前的礼法,还真的确确实实是那样。

郤至转头看向了楼令,示意说点什么。

“君上。”楼令站起身来,行礼说道:“卫君不孝已经为天下人所知道。”

晋君寿曼要开口说点什么。

楼令没给晋君寿曼说话的机会,继续说道:“再者,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卫国,避免在与楚国争锋期间,中原动乱多发。”

“孙林父并不敢欺凌卫君,只是维持卫国的稳定。我们也需要一个能够维持卫国稳定,并且站在我们这边的大臣。”楼令再一次强调。

郤至接过话题,生硬地说道:“所以,君上就不要与卫君有所接触,免得名声被波及了。”

尽管当前没有特别强调孝道,孝顺却是一件为世人认可的事情。

因为大家都认可一个道理,出现有人做出明晃晃不孝的行为,怎么可能不会受到排斥呢?

“话说,国君也不是一个多么孝顺的人啊?”楼令还记得晋景公举行葬礼期间发生的一幕幕。

只是呢,晋君寿曼起码不傻,明说自己不是什么孝子,不管卫君衎什么名声都要保。

“卫君一应所需,不能短缺了。”晋君寿曼说这一句,该话题也就到此为止。

晋君寿曼换了一副表情,看着有些像是在贱笑,问道:“三位,今次去卫国的收获不少吧?”

换作是其它时代,一国之君那副表情问那种话,怎么都要得到一个不似人君的评价了。

在春秋时代则不然。

由于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关系,国与国的纷争早就脱离了道义,逐渐在向实际利益演变。

这个也是哪个国家遭到入侵,以道义发出呼唤,没有诸侯会无偿出兵帮助的原因。

说得更直白一些,哪怕是有好处,也要看好处大不大,与自家的战略符不符合,决定要不要发兵。

而无偿出兵帮助弱小这种事情,不用百年多前,四十年前还是有不少诸侯愿意干。

打破这种规则的不是别人,就是秦穆公襄助晋文公登位,结果秦国操控晋国的意图暴露。

秦穆公的所作所为给天下人提了一个醒,原来出于公义的国家行为已经终止,嘴上说得很好听,原来是有这个那个目的,搞得国与国之间很难取得互信了。

当然了,也有晋国称霸之后的一些功劳。

例如晋国对列国的压榨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