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令摇头说道:“暂时没有从新军佐这里得到这样的信息,只看上军佐理不理智了。”
贪婪这种玩意,没有人会不贪婪。
区别在于能不能够看清楚局势,没有将手伸向不该伸的地方。
刚刚从郤克手里接过权力的郤锜,他一段时间就不懂得控制自己,看到什么都伸手,抢不到就干脆砸碎。还是等郤锜做了郤氏之主五年,慢慢才懂得控制贪欲,只是暴脾气就一点没改了。
智罃看了看周边,问道:“要不要让出位置,给你们先过去?”
楼令摇头说道:“哪有大军让道的道理。”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人做过。
目前,郤至、楼令还担负君命,由于使命的关系,大军给让道,其实说得过去。
只不过,楼令等人又不着急过河,乃至于有意停留一段时间。
楼令看着远处正在过桥的大军,问道:“满编吗?”
智罃点头说道:“肯定满编。”
两年前,晋国出动四个满编军团西征,当时暴露出来不少问题。
最为明显的就是,晋军的数量增加了没有错,战斗力却是出现了极大的下降。
那也是可以预见的一种事情,晋国君臣实事先早就做好了相关的心理准备。
毕竟,好些人成为“羡”估计是当年的事情,他们之前就是农夫,并没有经过什么训练。
想要成为武士,也就是春秋时期符合标准的武士,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肯定是身体素质要达标,再来懂得操戈只是基础,基础军令也必须听得懂。
上面那些基础,没有两三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很难进行掌握。
那还是不要求掌握射艺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个射艺,训练时长怎么再加个两三年了。
晋国进行改革已经有将近五年的时间,早早根据改革要求做的家族,他们肯定有了一批合格的“羡”了,只是仅有少数家族当回事,搞到将“羡”拉出来之后,出现各种不达标的状况。
因为算是短时间内扩军的关系,楼令亲眼所见,多数“羡”并没有制式战袍。
所以,正在过桥的晋军看上去不再“整齐划一”了,变成了一片灰白色。
确实是灰白色,原因当然是在当前染色成本太高,多数人的衣裳就保留桑麻的原色。
智罃也看向了正在过河的部队,说道:“再过几年会好一些。”
动辄以几年为时间单位,不是他们愿意那么慢,纯粹就是处在慢节奏的时代。
楼令悠悠地说道:“还有家族不重视,接下来要吃大亏了。”
尽管楼令没有纳赋的压力,楼氏还是做了充足的准备。
其中,在“大夫”上面增加了四名,以下的“士”多了四百余位,到了“徒”猛增到接近五千。
以上面那些人为骨干,楼氏随时随地能够动员出近万的部队。
一万军队多吗?
在动辄出动数十万军队的时代,一万的部队当然不多。
得看看春秋时期的情况,好些国家连两千规模的军队都集结不起来,甚至举国动员都未必有五百名正经的士兵。
楼氏征召一万人的规模,起码每一个人至少受过一年以上的训练,手里的家伙不会乱七八糟,至少是手握战戈。
只是有一点,楼氏无法做到让一万人身穿同款式的战袍。
其实,好些国家也没有强硬规定参战的将士必须统一战袍,大多就是靠各个家族自觉。
这种情况,富裕的国家会及早形成战袍统一,起码颜色是统一的;换到不富裕的国家,像是秦国,他们到发动统一之战都未能完成军队的整体换装。
至于说制式,其实不存在什么制式。
只有等到军队由中央直接领导之后,武器装备等等也由国家来提供,军队才有可能达到统一的制式。
说有可能,主要是好些王朝,他们从兴起到灭亡,并未达到过统一的标准。
楼氏已经能够打铁,楼令下令的话,两年之内倒是可以有足够的储备,碍于时代限制的因素,军队还是无法形成制式化。
所谓限制,在于身份达标就必须自带武器,家主也就只能规定何等身份携带什么武装,更详细的标准却是不能限制得太死的。
上军和下军合起来有七万将士,再加上一应的随扈之类,总人数该是有个十余万人了。
“这么说……”智罃满脸奇怪的注视着楼令,说道:“你还要私下拜访上军将?”
有些事情,楼令不会刻意瞒着旬氏,尤其是瞒着智罃这位舅兄。
楼令点头说道:“修桥这件事情对范氏有好处,对其余家族也是极大的便利。”
没有人能够否认那一点,哪怕就是过桥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现如今,不知道多长的大